糖尿病足是臨床常見病,我院自2002年5月一2006年9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98例,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46例,女52例;年齡51歲,平均64.2歲。糖尿病病程1.5~32年,平均13.6年。治療時間20~97d,平均32d。均為2型糖尿病。濕性壞疽67例,干性壞疽31例。三期一級32例,三期二級56例,三期三級10例。缺血型36例,感染型43例,混合型19例。空腹血糖5.7~17.6mmol/L,平均8.6mmol/L。合并冠心病67例,高血壓63例,腦血管36例。
2 治療方法
2.1 控制血糖
合理飲食,依據血糖情況使用口服降糖藥或皮下注射胰島素。若感染嚴重或腎功能較差時,口服降糖藥可改為胰島素治療,使血糖控制在5.5~7mmol/L。
2.2 控制感染
根據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藥敏結果,選擇適當的抗生素,療效不明顯時可聯合運用。感染型加大抗生素用量。5~7d后要繼續做傷口分泌物藥敏試驗,同時應檢測血常規和腎功能,直到炎癥徹底控制。
2.3 改善血液循環和調整神經
包括降黏、祛纖、降脂、擴管和活血化瘀等綜合治療。
2.4 中醫辨證施治
感染型早期常以濕熱下注或熱毒熾盛為主,方選四妙勇安湯加味,方藥為雙花、當歸、玄參、苡仁、澤瀉、黃柏、連翹等。缺血型和混和型大多以氣虛或脾腎陽虛為主,方選補陽還五湯加減,方藥為黃芪、黨參、當歸、川芎、桃仁、赤芍、地龍、雞血藤、寄生、熟地、云苓等。后期都以氣血虧虛為主,以補為主,方選十全大補湯加減。
2.5 局部換藥治療
拍足部X線正斜位片,以了解骨質情況,便于清創。感染型早期選擇適當的抗生素紗條濕敷,清潔換藥。感染控制后,運用蠶食療法清除壞死的組織以及腐骨,配合生肌玉紅膏紗條外敷。缺血型和混合型,壞死組織較多時,可用抗生素紗條或大黃油紗條外敷,好壞組織分界,肉芽紅潤后,改為生肌玉紅膏紗條換藥。
2.6 支持療法
身體虛弱創口生長較慢者,可靜脈點滴黃芪、參麥、氨基酸等補氣營養藥物。低蛋白血癥者,補充白蛋白。貧血嚴重者可適當輸血。
3 結果
臨床治愈57例,癥狀消失,壞疽創面完全愈合,已經形成痂皮或瘢痕。好轉34例,癥狀緩解,壞疽潰瘍局部分泌物減少,壞疽組織大部分脫落或部分肉芽新生;創面顯著縮小。無效7例,癥狀無改善,創面無明顯縮小,分泌物無明顯減少,局部無顯著變化或惡化者。
4 討論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病變而使肢端缺血和因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合并足部感染。屬于中醫“消渴”“艇疽”等范疇,病機辨為氣陰兩虛為本,氣滯血瘀和濕熱壅盛為標。氣陰兩虛日久‘,加之過食肥甘或患肢破損外感邪毒,痰濁濕邪內生,血流不暢,瘀血濕濁阻滯脈絡,營衛壅滯’郁久化熱,熱毒蘊結,濕熱下注,熱盛肉腐,發為脫疽。
我們將本病分為三型,即感染型、缺血型和混合型。感染型單純以肢體感染為主,而不缺血。缺血型即糖尿病性肢體動脈硬化癥,以缺血為主。混合型即肢體感染、缺血和神經病變同時存在。不同類型癥狀不同,治療側重點也不同。感染型以控制感染為主‘炎癥的控制與否影響著疾病的預后,炎癥若及時得到控制,臨床癥狀往往能夠治愈。本組感染型43例,治愈41例,好轉2例。而缺血型和混合型治療相對比較困難,治療時間長,療效比較差。這兩型又稱糖尿病肢體血管神經病變,既有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大動脈閉塞特點,又有糖尿病微循環障礙,由于缺血嚴重,改善循環尤其重要,本組55例,治愈16例,好轉32例,惡化7例。因此,不同類型,預后也不同,治療上應有針對性。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