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之際,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副主任委員李光偉提出,糖尿病治療的最新理念不再以降糖為單一目標,而需綜合考慮肝腎功能、低血糖、體重增加、心血管風險、經濟成本等多種因素,實現“全面考量、綜合治理”。
李光偉說,糖尿病已經進入個體化治療時代。對老年和已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來說,低血糖的危害比高血糖更嚴重,重度低血糖還與死亡率增高相關。因此,低血糖風險最小化是選擇糖尿病治療藥物時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包括降糖藥物在內的大部分藥物一般通過肝臟代謝、腎臟清除。因此,有些降糖藥在肝腎功能受損時需調整劑量,臨床應用中需要既保證療效又根據肝腎功能調節劑量的糖尿病治療藥物。
李光偉介紹,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類藥物能在較低經濟成本下實現降糖,在控制低血糖、心血管病風險等方面優勢明顯。其主要通過膽汁和腸道以原型形式代謝,不增加肝腎負擔,藥物相互作用風險小。
他說,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糖尿病的根本出路首推生活方式干預。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少花錢甚至不花錢的生活方式干預是最可行的選擇。
李光偉參與組織的“大慶糖尿病20年前瞻性研究”證明,對高危人群6年的生活方式干預可在20年間減少43%的糖尿病發生。該研究主要成果發表于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數字,我國糖尿病總患病人數超過9200萬人。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