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進行證實,即便小鼠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出了自身的恐懼,但是其不同類型的恐懼感是通過不同類別的神經元來控制處理的,這一發現將有助于科學家揭秘個體恐懼來源以及理解人類驚恐發生的分子機制。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發現有一種回路可以處理對捕食者不同類型的恐懼,這種回路是一種防御性的回路,但是同一物種的恐懼卻是使用生殖回路來作為應答的;而且我們也發現痛苦的恐懼感是在大腦的另一部分發生的。
在這項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Neuroscience)雜志上的研究中,科學家使用小鼠模型進行試驗,使小鼠面臨三種威脅:
1)與另一只具有攻擊性的小鼠在一起;
2)同天然捕食者大鼠在一起;
3)對小鼠腳部進行較弱的電休克處理。
當面對三種威脅時,小鼠表現出了相同的恐懼行為-快速逃避;但是小鼠大腦中卻會形成不同的影響,于是研究人員繪制出了小鼠在面對前兩種情況下大腦的活性影像圖,他們發現小鼠腹內側下丘腦(VMH)部位的不同區域面對威脅時候活性明顯增強了,害怕攻擊性的小鼠似乎激活了VMH的底部和側面。而對捕食者大鼠的恐懼似乎激活了VMH的上方及中央區域。
當研究人員使用藥物阻斷小鼠對大鼠的恐懼神經元區域后發現,小鼠對大鼠變得不再害怕,但是仍然對具有攻擊性的小鼠表示恐懼,這就揭示了小鼠需要不同的大腦區域來處理對捕食者的恐懼。
研究人員指出,人類的大腦也具有類似的回路,人們通常會經歷不同的恐懼事件,因此對小鼠的研究對于理解人類恐懼感的發生根源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而且對于開發使用靶向作用大腦特定區域,來治療特定恐懼癥或者無端恐懼癥的新型療法非常關鍵。研究人員計劃下一步揭示這些不同的恐懼感是否會發生進化。
讓我們首先從抗血小板療法來進行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阿司匹林對于卒中的二級預...[詳細]
研究者正在嘗試使用一種有力的影像學檢查工具,對難以尋覓的癲癇病灶進行定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