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同時具備潰瘍因素和抗潰瘍的保護因素,后者占優,為正常人;前者占優,則可發生消化性潰瘍。若此平衡遭到長期破壞,便成為慢性潰瘍。
慢性消化道潰瘍多發生于青壯年。胃潰瘍的好發年齡比十二指腸潰瘍約遲10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齡比男性為高。消化道潰瘍很常見,總發病率約占人口的10%—12%。
上腹部疼痛是潰瘍病最常見的癥狀,常有節律性、周期性和長期性的特點。疼痛的性質常為隱痛、灼痛、脹痛、饑餓痛或劇痛,以陣發性鈍痛為主,也有持續性隱痛者,能被堿性藥物和食物暫時緩解。胃潰瘍的疼痛部位在中腹部或偏左,十二指腸潰瘍則偏右,后壁穿透性潰瘍疼痛可放射至后背。每次疼痛發作的持續時間大多為1—2小時,有的可持續數日。疼痛的發作有季節性,一般秋末冬初最易發病。胃潰瘍疼痛多發生于餐后半小時—2小時,再經1—2小時后緩解。其規律為進食—舒適—疼痛—舒適。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常發生在空腹時,進食后才緩解,其規律為進食—舒適—疼痛,常在夜間痛醒。消化性潰瘍的發作可伴有噯氣、反酸、流涎、惡心、嘔吐等癥狀,約10%—25%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常無上腹部疼痛等典型癥狀,而是以上消化道出血或急性穿孔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