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簡介
一般情況:患者,女,56 歲。
主訴:反復上腹痛,惡心、嘔吐、腹瀉6天。
病史:患者在入院前1d 凌晨睡眠中無明顯誘因感上腹出現持續性劇痛,惡心并出現嘔吐多次,嘔吐物為胃液與當晚少量食物殘渣, 解黃色水樣便,未見黏液與膿血, 未見返酸、曖氣, 呼叫“120”后于某門診就診, 診斷為“急性胃腸炎” 并給予抗感染和對癥治療,癥狀有所好轉后離院,次日再次因上述癥狀復發到我院就診,收治于我院消化內科。入院查體各項生命體征正常。
體格檢查:均無異常表現。
輔助檢查:
腹部B超提示:輕度膽囊炎, 腹腔積液,其余均未見異常。
血常規:WBC 8.64 × 109 /L、嗜酸性粒細胞(E0) 13%。尿常規:尿糖(+),其余結果均正常。肝腎功能正常。
B 超定位抽取腹水, 腹水試驗結果: 黃色渾濁, 無凝集。RBC 1000 × 106 / L,WBC 1500 × 106 / L;胸腹水DO 83%, 涂片未找到抗酸桿菌,AFP、CEA 正常。
血清CA125 與CA199 正常。腹水結核桿菌培養陰性;抗結核抗體陰性,PPD 皮試陰性。
胃鏡結果: 黏膜不光滑、充血、糜爛,觸之易出血,提示慢性糜爛性胃炎。
電子結腸鏡檢查提示大腸多發性息肉;病理結果:胃竇黏膜可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 間質可見大小不等的成簇嗜酸細胞團分布。
治療經過:接受激素治療,口服潑尼松30 ~ 40 mg / d,消化道癥狀在5 ~ 7 d 內得到控制, 腹部B 超顯示腹水量明顯減少,10 d 內基本緩解,2 周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 腹部B 超顯示腹水完全消失。血常規EO 降至5%,6 個月后來我院復查,各項指標均正常,愈后情況良好。
病例討論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是一種少見胃腸道疾病,表現為胃腸道彌漫性或局限性嗜酸細胞浸潤, 合并外周血嗜酸細胞增多, 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闡明, 男性多見; 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與嗜酸細胞浸潤部位及病變深度有關, 胃腸道外表現較為少見。
可分為3 型:(1)黏膜病變型。常見,主要為胃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 表現為腹脹、腹瀉等癥狀。(2)肌層病變型。少見,胃腸壁增厚、僵硬表現為幽門和小腸梗阻。(3)漿膜病變型。罕見,漿膜增厚并可累及腸系膜淋巴結, 引起腹膜炎、腹水; 腹腔鏡或剖腹探查活檢可見漿膜下嗜酸細胞浸潤, 腹水中可見大量嗜酸細胞, 此型可產生嗜酸性滲出性無菌性腹水。以上3 型可單獨或混合出現。
在本病例中,患者曾因腹痛、腹瀉等癥狀在門診以“急性胃腸炎”給予抗感染治療, 給予蒙脫石散等藥物治療后, 癥狀緩解,但次日后癥狀反復。入院后B 超提示腹水, 查腫瘤標志物均在正常,影像檢查提示無腫瘤;結合PPD皮試及腹水培養, 抗結核抗體等結果可以排除結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病理檢查找到成簇嗜酸性細胞團, 腹水常規EO 83%, 傾向于EO 胃腸炎地診斷。以EO 治療方法給予口服潑尼松小劑量,患者癥狀得到緩解,持續給藥后,臨床癥狀消失, 血象中EO%降至正常范圍, 腹水吸收,直至完全消失。
總之,EO 性胃腸炎是臨床上罕見的疾病, 迄今為止, 共有文獻報道300 多例,與急性胃腸炎、結核性腹膜炎及糜爛性胃炎等疾病相比較, 臨床癥狀無物異性表現, 對臨床醫生的鑒別診斷帶來一定困難,極易產生誤診與漏診,應該引起臨床醫生地足夠重視。(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 石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