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瑞金醫院一位79歲的老人因腦出血搶救無效于11日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她生前做出了一個決定,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這位79歲的老人是該院麻醉科醫生李一亮的母親。
據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專家孫青芳介紹,這具遺體上可進行14臺以上高難度顱底手術,幫助醫學生快速了解顱底結構,極大豐富他們的臨床知識與水平。
李一亮母親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好,30年前做過一次心臟瓣膜手術,常常來往醫院,與醫護人員之間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手術后的一亮母親依然樂觀開朗,她說:“我的命是醫生救的,后面多活的日子都是我賺到的!”正是因為這份就醫經歷,讓李一亮的母親堅定地選擇了遺體捐贈。李一亮回憶說,“母親那時候還說,我年紀大了器官捐獻是不行了,那就捐贈遺體吧,可以讓醫學生們看看裝在心臟里的瓣膜幾十年后會變成什么樣子。” 回憶起母親過去與自己相處的點點滴滴,她不禁眼泛淚光。她很感謝母親對她的嚴格要求與教導,也很欣慰自己有這樣一位令人敬佩的母親。
李一亮說,四年前父親和母親就決定去世后將遺體捐獻給醫學院。女兒尊重二老的決定,對父親、母親發自內心地敬佩,有這樣無私的精神和魄力。畢竟遺體捐獻與器官捐獻不同,是不由個人或子女進行支配的。在李一亮的陪同下,兩位老人在上海紅十字會辦理了遺體捐獻的相關登記手續。同年,父親因肺癌病逝,后將遺體捐獻給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二醫大)。
今年10月6日,年邁的母親在揚州不慎摔了一跤,造成了腦出血。第二天緊急送到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后,孫青芳主任醫師便讓一亮做好心理準備,“你母親的腦外傷、腦出血很嚴重,情況不是很好。”10月11日晚7點35分,李一亮母親走了。
據悉,幾乎所有醫學生都離不開“大體老師”(遺體捐獻者)的栽培。認識第一根神經、切開第一條動脈、熟悉第一個臟器,它們無聲地在解剖課上教會醫學生讀懂生命的意義。“現在所有遺體的來源都是患者自愿捐獻,數量還比較少,但它的確是醫學生快速成長的唯一方式。” 希望李醫生父母此舉,能夠感染更多的同輩人加入遺體捐獻的行列,這樣的人多了,器官捐獻這件事就能被更多的人接受。
小編認為,老人的選擇很不容易,能有這樣的胸懷,在去世后還為醫學事業進行無私奉獻,值得全社會贊揚。而李醫生,在對遺體的用途非常熟悉的情況下,還能做到理解與支持,這份勇氣,也十分值得我們敬佩,相信在一代又一代醫療人的付出下,我國醫療事業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