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了靜脈注射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阿替普酶)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近20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唯一批準的藥物,盡管其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隨著全球卒中治療能力的不斷增加,我們醫生需要知道未來可能有哪些卒中治療方法。[JAMA Neurol 2015 Jun 1]
為了提供一個基于歷史的前瞻性溶栓治療趨勢和目前的治療趨勢,研究人員著重觀察曾研究過的藥物特性和帶領這一領域向前移動的臨床試驗。
資料來源包括既往已發表的關鍵臨床試驗,生理學、藥理學和神經影像學方面的開創性文章,以及一些臨床試驗登記表。
急性卒中溶栓治療進展緩慢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延長阿替普酶治療時間窗超過4.5h,這一焦點已經占據該領域大量資料很多年,但這些努力大都以失敗而告終。新藥研發也很緩慢,幾種藥物在臨床試驗中都未成功,目前只有替奈普酶還有待驗證作為阿替普酶的潛在替代品。血管再生介入治療急性卒中似乎是成功的,這將重點從藥理學為基礎的研究中轉移走。
雖然多年來急性溶栓領域進展緩慢,但神經影像學和新臨床試驗(溶栓結合其他藥物和介入技術)進展再次獲得動力。主要基于聯合治療策略的新方法的出現推進了急性卒中的溶栓治療,并將在不久的將來改善急性卒中的結局。
編譯自:Progress in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Stroke. JAMA Neurol. August 2015, Vol 72, No. 8
讓我們首先從抗血小板療法來進行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阿司匹林對于卒中的二級預...[詳細]
研究者正在嘗試使用一種有力的影像學檢查工具,對難以尋覓的癲癇病灶進行定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