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頸骨折好發于老年人,目前手術治療常采用經皮多螺釘固定,而術后常見并發癥有骨不連、股骨頭壞死、骨性關節炎、感染等。
為研究穩定型股骨頸骨折經皮螺釘固定術后翻修手術的發生率,以及翻修手術中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所占比例,Kain 醫生等回顧性分析了 120 例年齡超過 65 歲的股骨頸骨折患者,發現 12 例(10%)患者在術后因股骨頭壞死、骨不連等需再行 THA,而總翻修手術率高達 13%,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 Clin Orthop Relat Res 上。
作者納入 120 名 2005 年至 2008 年由低能量創傷所致的穩定型股骨頸骨折患者,年齡均超過 65 周歲,共 121 處骨折(Garden I 型或者 II 型),患者骨折時平均年齡是 80 歲。所有患者骨折后均行經皮空心螺釘固定,術中使用三個直徑相同的 6.5mm 或者 7.3mm 螺釘固定成倒三角形,術中無關節囊切開或者骨折血腫抽吸。
回顧分析患者的影像學資料、手術報告跟醫療記錄,記錄患者骨折愈合、骨不連、股骨頭壞死、關節內植入物、螺釘松動、行 THA 等情況。骨折患者全部隨訪,包括死亡病例,隨訪平均時間為 11 個月(介于 0 到 5 年)。回顧分析時全部患者的死亡率為 40%.
結果發現,120 例患者**有 12 名(10%)在骨折術后需再行 THA,平均為術后 9 個月(介于 2 個月到 24 個月);12 名患者中有 10 名在固定術后 1 年內行 THA,10 名中 4 名在術后前 3 個月內再次手術。而行 THA 的適應癥包括股骨頭壞死、骨不連、固定松動等;12 名患者中有 6 名(6 處骨折)因骨不連需再次手術,3 名因股骨頭壞死需行手術,3 名因持續的骨性關節炎需手術。
此外,還有 4 名患者需行非 THA 翻修手術,其中 2 名因植入物周圍股骨轉子下骨折行抗生素髓內釘治療,2 名因植入物相關性并發癥而取出螺釘。另外有 2 名患者因骨不連導致螺釘松動,但最后因身體原因沒有手術治療而是采取保守治療。
120 例穩定型股骨頸骨折患者中,有 18 名(15%)在螺釘固定后因手術效果不佳而需翻修手術,但只有 16 名(13%)身體耐受的患者成功實施翻修手術。
雖然本研究存在較多缺陷,如失訪人群較大(年齡較大,隨訪早期患者死亡)、個別患者去其他醫院行翻修手術、研究為回顧性、沒有探討這些損傷的相關并發癥、沒有分析螺釘的作用、行翻修手術時術者采用 THA 而不是半髖關節置換術等。
這些缺陷可造成本次研究的手術翻修率較先前報導的高,但是有一點卻應該引起我們思考,即穩定性股骨頸骨折術后短期如此高的翻修率,是否提示非手術治療或者半髖關節置換術等其他治療對于某些穩定型股骨頸骨折患者來說更適合。
[紫川秀第二按]:股骨頸骨折術后出現需要翻修的情況,通常是骨折不愈合或者是股骨頭壞死,而上述過程和患者是否及時得到有效地處置有直接相關性,本研究對患者骨折后到接受手術治療的時間并沒有做進一步分析,由此得出的結論尚值得商榷。我還是傾向認為,股骨頸骨折,穩定性的,首選仍是經皮內固定。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