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郎景和院士在2014中國婦產科學術會議上的講話整理而來)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生殖道良性腫瘤,最早教科書上的數據是,每5位生育期婦女中就有一人患子宮肌瘤。隨著診斷手段(B超、磁共振等)的完善,生育期婦女發病率可高達20%-30%,所以很多見。子宮肌瘤的個數、部位、大小、有無變性和癥狀等決定了治療方案。
子宮不僅是孕育之宮,還是婦女靈魂之依托。美國每年切除的子宮是60萬,中國的數量可想而知。近些年開始反思是不是這些子宮都應該切,因此就提出了保留器官、保留功能的理念,甚至有人提升到保護婦女的尊嚴。所以如何保護器官和功能變得很重要。無論采取什么治療辦法(開腹、陰式、腹腔鏡等),都是要符合“四化”——規范化、個體化、微創化、人性化。
任何治療方式都有適應癥和禁忌癥,即都是有優點和缺點的。在選定治療方案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病人的情況、術者的技術和能力。所以在“四化”的基礎上,要有“兩個人”:一個是病人,一個是醫生;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病,一個是手術技術或其他治療方法,一定是這幾點完全結合才是好的辦法,我們一定要掌握這些基本原則。這些看著很虛,實際上很重要。所以不能夠以偏概全,不能試圖通過某一種方式[如腹腔鏡、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就能把所有的肌瘤都切掉,一定有適應癥。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手術難度評分系統(DDI)也是可以考慮的,可以幫助我們術前評估和選擇手術方法。雖然都是肌瘤,但是有很大的不同,肌瘤的多少、大小、有無變性或惡變、是否生長活躍等,包括是否是肉瘤,有沒有合并內膜癌,這一切都需要全面考慮。
FDA在今年4月份提出不建議子宮切除術中使用子宮粉碎器。它叫“announcement”(通告、告知),也可以不認為叫警告。
近些年類似的事情(關于國外發布的這種報告)我們大概經歷了這么幾件:一個是大概10年前,美國進行了一項“婦女健康倡議”(WHI)的研究。其中,“雌激素加孕激素對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是WHI研究的重要部分,他們認為激素補充療法是不適宜的,有引起癌或其他血管類并發癥的風險。在當時醫師和婦女中對絕經婦女性激素補充治療的利弊引起了一些思想上的混亂。當時我們就組織中國的內分泌學家一起開了一個會,分析了WHI研究的報告,發現他們入組的患者都是年齡比較大的(此項試驗入選的病例平均年齡為63歲,均屬于絕經后婦女,60——69歲的婦女占45.3%.),都是當作保健藥物自己服用的,缺少規范化的監測和指導,所以有很多的問題,所以我們討論后提出來,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激素補充療法是可行的、是安全的、是利大于弊的。這十年下來我們做的很不錯。這就是一個態度。
另外一件事,前幾年FDA又提出來經**使用網片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警示,他們認為主要的副作用包括**網片暴露(exposed)(排出或露出)、“糜爛”(erosion)、疼痛(包括**痛)、感染等問題。我們也很重視,也需要避免,同時我們經過討論也提出來了哪些情況下是可以使用的,即網片手術的主要適應癥建議,其他情況下不能用。
對于今年FDA肌瘤粉碎器的報道,當然首先我們要重視,子宮肌瘤惡變的幾率是1/350,其實是很少的。有幾點我們需要注意:第一,術前評估很重要,我們要看肌瘤是否生長很快、很大,或者其他影像學提示其實不好,就要提高警惕,就不要做了。第二,術中觀察也很重要,如肌瘤似生魚肉狀,很大的,就不要勉強再去做粉碎。第三,如果是一般的肌瘤,我認為用一個小切口把它剔出來,或者考慮通過穹窿把它切出來。大的粉碎可以考慮先切成幾個小塊,拿幾個標本袋裝起來然后再去分碎。最近我們科的朱蘭大夫統計了我們科里18 000多例的肌瘤,其中有些做了粉碎術,與一般情況下比較,發生肉瘤種植或復發的情況并沒有增多,現在正在做更大的試驗。因此我們提出要注意術前評估,重視術中觀察,小心處理肌瘤,并不意味著我們完全不用粉碎器,這就是我們的想法。
補血益母顆粒在臨床應用中未見不良反應,是治療氣血兩虛兼血瘀型產后腹痛的一種...[詳細]
目的觀察補血益母顆粒治療功血的療效及副作用。方法 本研究將來自臨床的86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