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的結構對于其功能至關重要,它們對幾乎所有的重要生命過程負責。
現在,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MPIB)的科學家們在《細胞》(Cell)雜志上報告稱,他們發現,迄今為止未知的一連串反應是新生成的蛋白質獲得其正確結構的必要條件。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發現在這一機制中,蛋白質折疊并非是整塊完成,而是經歷了許多快速的中間步驟。由于這種作用模式能夠更好地利用能量,其不僅確保了蛋白質正確折疊,且速度比以前認為的要快得多。”
蛋白質是細胞中的主力分子,對包括代謝、信號傳導、決定細胞形狀等幾乎所有的生物功能負責。但在它們執行各種任務之前,這些鏈狀分子必須首先采納一種復雜的三維構象。事實上,在錯誤的折疊事件中,蛋白質往往無法履行自己的職責,甚至往往簇集在一起形成聚集物,轉而導致如阿爾茨海默氏癥或帕金森病一類的嚴重疾病。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稱作為伴侶分子(chaperone)的特化蛋白幫助了其他的蛋白質采納適當的形狀。
細菌伴侶蛋白 GroEL 和 GroES 是體現這一原理的一個極好的范例:它們構建出一種籠形結構,將新的、尚未折疊的蛋白質裝入其中,由此確保了這些蛋白能夠正確折疊。然而,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尚不清楚這一過程完成的確切方式。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伴侶蛋白不僅阻止了蛋白質聚集,還大大加速了折疊過程。令人驚訝地是,伴侶蛋白是通過改變折疊的機制來實現此功能的:并非是大規模整塊折疊,蛋白質是在一系列小規模、快速的步驟中獲得了它的最終結構——就像精巧快速的折紙手工。”
研究人員認為分解這一反應有可能使得它更好地利用了能量,轉而促使速度加快。因此,這一折疊過程是在幾秒鐘而非幾分鐘的時間內完成。
這一過程第一次證實了伴侶蛋白不僅可以被動地阻止聚集,還充當活化的折疊籠催化了這一折疊過程。其導致的高速折疊機制具有特別的生物意義,因為通過這種方式蛋白質以比生成更快的速度完成折疊。因此,可以避免尚未折疊或錯誤折疊的蛋白質積壓以及隨之的災難性后果。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