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心理障礙的因素
1.應激
應激即壓力,應激源是指能夠引起應激的各種**物。按照梅森的觀點,所有應激源都包括共同的心理因素,即被機體察覺的威脅。
應激因素的存在與心理障礙的**十分密切,在早期,壓力(應激)會引起人們的警覺,提高人們對應激的應對或應變能力(例如考前積極準備爭取考好)。但是,如果壓力因素過強、時間持續過久,特別是在一些特定人格的人群中,耐受力及代償性相對較差,容易代償失調,在心理代償失調后的階段就會通過一定的中介環節而發病。
2.人格特點
人格是指個體的心理特征、個性傾向,有些疾病的發病與人格特點有關。人格特點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對心理障礙的發生、發展、復發等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消化性潰瘍的人格特點包括工作負責、進取心強、成就感明顯、有***心、壓抑憤怒、不主動尋求幫助、有發泄敵意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格特點有依賴、順從、溫順、和氣、希望討人喜歡、因擔心***而壓抑憤怒等。
心理應激的中介機制
1.心理中介與心理應激機制
心理中介指機體對外來各種應激源的**傳入大腦后進行認知評價,判斷其對心理穩態是有害、有利或是無關,并據此出現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的過程。認知評價又受到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生活經歷及自我調節機制的影響。心理應激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影響各級中樞的活動,丘腦、丘腦下部、網狀結構、邊緣系統及大腦皮質是關鍵中介環節。
2.應激與消化系統
胃腸道是心靈的窗口,情緒的反應板。消化系統的運動與分泌功能主要受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而這兩個系統的中樞與情感中樞的皮質下整合中心處于同一解剖位置(丘腦下部),因此易受內外環境及情緒因素的影響,是身心相關最敏感的部位。胃腸道疾患通過自主神經影響大腦皮質,從而影響機體的情緒和心態。
腸道內分泌激素、單胺類神經遞質、基因與消化道疾病
縮膽囊素縮膽囊素可促進胰膽分泌及胃腸蠕動,同時反作用于中樞引起“飽感”,其調節功能發生紊亂可以引起厭食。
5-羥色胺激動5-羥色胺lA、1B和2C受體引起厭食、激動5-羥色胺4R受體通過釋放乙酰膽堿增加腸蠕動,可引起厭食、惡心、嘔吐、胃腸不適及腹瀉等。
應激蛋白基因c-fos基因在神經核團的表達應激時神經核團c-fos基因表達增加,其強弱與應激強度正相關;同時顯著增加胃和腦的c-fos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達,提示胃和腦易受應激因素的影響。
應激對消化系統疾病的影響
1.直接影響
研究證明,機體的心理狀態可影響胃腸動力,消化過程中的進食、胃腸動力、排便均要通過神經內分泌信息來調控,應激可使這些信息發生紊亂,進而破壞內臟的功能。如果在應激狀態下出現上腹痛、腹瀉、便秘、食欲減退,就應在關注器質性病變的同時也考慮應激的影響,不應做過多不必要的檢查;否則往往越檢查發現的“病”越多、花的錢越多,并使得軀體癥狀背后隱藏的心理障礙進一步加重、甚至慢性化,失去最佳治療時機,最終不得不終生服藥。
2.間接影響
應激可導致情緒變化、吸煙、過度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增加或加劇,引起間接損害。
心身癥狀是指在整個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心理社會因素一直都起著重要作用的一類功能性疾病。這類疾病雖然有明顯癥狀,但經各種理化檢查很少有陽性發現,其癥狀的出現和消失常與某些心理、社會因素有較密切的關系。消化系統心身癥狀主要包括便秘、燒心、腸易激綜合征、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厭食、貪食癥、神經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部分慢性肝炎后綜合征以及部分膽道疾病等。
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為器質性病變合并心理障礙的一組疾病。這組疾病確實存在明顯器質性病變,理化檢查有特定指標的陽性發現,致病因素有生物和理化因素參與。消化系統心身疾病主要有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賁門失弛緩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