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化管理軌道。經過十余年的努力,中國無償獻血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法律法規標準不斷完善,血站管理逐步規范。為深入貫徹落實《獻血法》,我部先后發布了《血站管理辦法》、《血站基本標準》、《血站質量管理規范》、《血站技術操作規程》等一系列規章、規范和技術標準,對加強血站建設,提高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水平,保障血液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國家的血液安全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
(二)完善采供血服務體系,血液供應得到保障。國家在“十五”期間投入22.5億元加強中西部血站建設,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城鄉的采供血服務體系。目前,我國共有血站452個,其中設在省會城市的血液中心32個,設在地級市的中心血站323個,設在縣級的中心血庫99個,近幾年采血屋、獻血點的建設也不斷完善,應該說采供血服務基本滿足了臨床用血需求。
(三)強化地方**主導,形成多部門協作機制。無償獻血是社會性工作,需要**主導、多部門協作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多年來,各省級人民**深入貫徹《獻血法》,通過完善地方立法,切實履行**職責,把無償獻血作為保護群眾健康、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并與創建全國精神文明城市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中央國家機關及很多省市領導同志都率先垂范,身體力行,積極參加無償獻血工作。
(四)無償獻血隊伍不斷擴大,獻血量持續增加。1998年,全國無償獻血人次僅為5萬,2011年已達1232萬;1998年,全國無償獻血總量不足1000噸,2011年已達4164噸。2012年第一季度,采血量和獻血人次比2011年同期分別增長6.1%和6.6%。同時,自1988年起,衛計委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總后勤部衛計委共同開展11次國家級無償獻血表彰,受到表彰的個人和城市不斷增加,其中個人獎獲得者從1988年的7人,增加到2009年的11萬余人。
(五)血液應急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各地形成了以公民自愿無償獻血為基礎,社會團體和固定無償獻血者隊伍為補充的應急血液保障機制。在嚴重災害的醫療救治和重大災難事故血液保障工作中,確保應急事件臨床急救用血的需求和安全,在突發事件血液應急保障當中也充分顯示出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和“血濃于水”的友愛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