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頸動脈狹窄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頸內動脈狹窄或頸總動脈狹窄(ICD-10:I65.201I65.202I63.201I63.202)。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神經病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0》(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指南撰寫組,2010)。
1.臨床表現:無癥狀或頸動脈系統TIA/腦梗死表現(主要表現為單眼盲;病變對側肢體癱瘓或感覺障礙;優勢半球病變伴不同程度的失語,非優勢半球病變伴失用或體像障礙等;其他少見表現為意識障礙、共濟失調、不隨意運動及偏盲等)。
2.輔助檢查:頸動脈超聲、TCD、CTA、MRA和DSA證實頸動脈存在明確的狹窄。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神經病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0》(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指南撰寫組,2010)。
1.頸動脈狹窄內科治療。
2.頸動脈狹窄手術治療。
3.頸動脈狹窄血管內治療(CAS)。
(四)標準住院日為7–10日。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I65.201 I65.202I63.201I63.202頸內動脈狹窄或頸總動脈狹窄疾病編碼。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
(六)住院期間檢查項目。
1.必需檢查的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
(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纖維蛋白原水平、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
(3)X線胸片、心電圖;
(4)頭顱MRI/CT、頸動脈血管超聲和TCD。
2.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的檢查項目:
(1)化驗檢查: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抗“O”、抗核抗體、ENA、類風濕因子、CRP、ESR等;
(2)超聲心動圖檢查;
(3)影像學檢查: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等。
(七)治療方案與選擇用藥。
頸動脈狹窄內科治療(不需/不能行CEA或CAS手術患者)。
1.抗血小板聚集治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降脂治療:他汀類藥物。
3.抗凝治療:特殊情況下,如支架植入術后、頸動脈夾層、潰瘍伴新鮮附壁血栓等可考慮抗凝治療,排除抗凝治療禁忌證后可選擇肝素加華法令、單獨口服華法令或單獨用低分子肝素。
4.病因和危險因素治療。
5.并發癥治療。
(八)出院標準。
1.患者病情穩定。
2.無需要住院治療的并發癥。
(九)變異及原因分析。
符合手術或介入治療者按相關路徑進行。
2.住院期間發現其他合并癥或發生并發癥需要進一步檢查治療,導致住院治療時間延長和住院費用增加。
3.住院期間出現腦出血或腦梗死等轉入相應臨床路徑。
4.住院期間原發疾病加重或出現嚴重并發癥,需轉入ICU診治,從而導致住院治療時間延長和住院費用增加。
二、頸動脈狹窄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頸內動脈狹窄或頸總動脈狹窄(ICD-10:I65.201I65.202I63.201I63.202)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7-10天
點擊下載:頸動脈狹窄臨床路徑表單
免費下載:頸動脈狹窄臨床路徑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