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瘤破裂致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的WFNS分級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然而,側裂池內出血具有不同的特點,即分級較差的側裂池內出血引起嚴重神經功能損害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其他部位出血,經積極治療可得到較好的預后。
日本岡山市倉敷中心醫院神經外科的Hitoshi Fukuda等收集97例蛛網膜下腔出血WFNS分級為IV或V級的患者,評估WFNS分級較差的側裂池內出血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是否較好,結果發表在2015年5月的《Journal of Neurosurgery》在線上。
97例患者中,14例側裂池內出血,均為大腦中動脈動脈瘤破裂所致,采用動脈瘤夾閉術。與非側裂池內出血相比,兩組在WFNS分級(IV比V級)、手術并發癥、癥狀性腦血管痙攣以及慢性腦積水的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但是,側裂池內出血患者最初的腦水腫體積(P<0.001)以及接受外減壓術患者數(P <0.001)均明顯超過非側裂池內出血者。而且,側裂池內出血患者腦水腫的消散速度明顯快于非側裂池內出血者(P<0.001)。
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評估出院后6個月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顯示,41例(42%)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較好(mRS評分0-3),其中側裂池內出血患者占11例。單因素分析發現,側裂池內出血與神經功能恢復較好密切相關(P=0.007),WFNS評分IV級比V級(P=0.012)以及年輕患者(P=0.004)也與神經功能恢復密切相關。多因素分析在調整WFNS分級、年齡及性別因素后表明側裂池內出血是影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因素(P=0.017)。
綜上所述,與WFNS分級較差的非側裂池內SAH者相比,由大腦中動脈破裂導致側裂池內出血患者在神經功能的恢復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所以建議積極治療,以期這部分患者的神經功能得到最大的改善。
讓我們首先從抗血小板療法來進行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阿司匹林對于卒中的二級預...[詳細]
研究者正在嘗試使用一種有力的影像學檢查工具,對難以尋覓的癲癇病灶進行定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