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血管是腫瘤賴以生長和轉移的基礎,理解腫瘤血管生成對癌癥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近期來自吉林大學的研究人員詳細闡述了血管內皮細胞遷移的影響因子、相關通路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望為腫瘤抗血管生成治療開拓新的思路。
細胞遷移是一個多步驟的動態過程,包括前緣的突起、黏著斑(focal adhesion)的更新、牽引力的產生、后部黏附作用的解除和尾部的回縮。人們主要從體外細胞培養模型中觀察得到有關血管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 EC)遷移的基本知識。然而,整個機體的三維環境更為復雜,EC 通過正負調節因子及相關通路網絡發生遷移,并調整與環境的黏附作用,感知起始和結束移動的時機。
近期有證據表明,在新生血管前端,內皮細胞會持續競爭遷移方向的頂端位置,促進血管芽生。遷移的發生主要取決于頂端細胞的競爭與重組、遷移細胞對微環境的感知、對黏 附作用的調整及細胞前緣的偽足運動。
這篇文章詳細闡述了血管內皮細胞遷移的影響因子、相關通路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望為腫瘤抗血管生成治療開拓新的思路。
作者指出,腫瘤既可通過血管從宿主獲取營養和氧,又可通過血管發生轉移, 在機體的其他部位繼續生長。因此,腫瘤的血管系統已成為一個嶄新的抗腫瘤治療靶點.。目前靶向VEGF的抗腫瘤血管生成療法引起了多種形式的不良反應和抗性,科學家們正在為其尋找新的替代途徑。
EC遷移既是腫瘤血管生成的關鍵過程,也是區別于靜息EC的特化表型,對尋找作為藥物靶標的VEGF下游分子和明確血管生成機制有重要作用。盡管對起始內皮細胞遷移的分子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尤其是各種因素如何相互影響,具有雙重功能的因素如何發揮截然相反的作用,以及體內三維環境如何影響遷移過程等;此外,體內腫瘤血管生成還受神經-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及局部微環境的影響。腫瘤血管新生/內皮細胞遷移終歸是多因調控的復雜過程,如以分子網絡基礎上的多向(組合)靶標調節這一過程,有望獲得更為理想的腫瘤控制效果。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