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全民免費醫療成為近來輿論熱點。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衛計委)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在談到“俄羅斯全民免費醫療”報道時表示,醫改是世界性難題,各國情況都不同。而民眾對于衛計委的期盼,也未必是全盤照搬俄羅斯模式,而更應直面目前的“醫改拖延癥”.
中國從2009年啟動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雖然衛計委稱在全民醫保上取得了不小成效,但姑且不論目前全民醫保還屬于基數偏低的起步階段,包括醫療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推進、公立醫院資源分配均衡化、“以藥養醫”路徑依賴*、對民營醫院扶持與監管并重等改革目前都停滯不前。
深圳醫生自由執業的試點胎死腹中,讓對醫療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寄予厚望的社會各界大失所望。官方對試點停止的原因迄今沒有向外界公布,社會只能從醫生自由執業可能會觸及各種既得利益來推測,特別是大中型公立醫院的利益。而問題就在于,醫生自由執業是對長期僵化人事制度進行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對推動醫療人才資源市場化有著破冰效應。不推行醫生自由執業,正在同步推行的社會醫療、民營醫療也無法獲得公平競爭與良性成長的大環境。
針對打破“以藥養醫”的體制弊端,目前也缺乏治本性舉措。雖然近年來陸續推動了基本藥物制度,但基本藥物制度目前還存在入選藥物種類偏少、大中型醫院使用基本藥物沒有強制性、基本藥物如何及時聽取市場反應及民眾需求三大挑戰。必須要指出的是,目前醫院依然掌握著藥品使用的主導權,也因此才屢屢曝光包括跨國藥品生產企業在內的“行賄門”,如果不盡快堵住藥品招標采購到使用環節的漏洞,那么即使全面取消15%的藥品加價,醫院也會尋租,變相加重患者負擔。
民營醫療本來被認為是對醫療市場資源配置的合理補充,但目前民營醫療難以享受到國民待遇。衛計委應盡快牽頭其他職能部門,對民營醫療的合理政策扶持、細化監管等進行調研,形成基礎性方案后,經廣泛論證、人大審議,推出相關法規條例,促進民營醫療的健康發展。
醫改關系十三億國人切身權益,因此決不能再犯“醫改拖延癥”,避重就輕,把改革要啃的硬骨頭推到無限期的“明天”.公眾固然不奢望醫改一步到位,但改革也不能在回避與敷衍中,在既得利益群體的干擾下拖延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