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據發表在1月9日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2013;309(2):149-154】上的一項研究披露,在接受大手術的嬰兒中,術后間歇性靜脈內給予撲熱息痛(對乙酰胺酚)來止痛可減少術后48小時中的累積嗎啡劑量。根據文章的背景資料,研究人員正在為新生兒和嬰兒尋找替代性的鎮痛療法。有人提出用撲熱息痛作為替代性的治療藥物,并有一則研究顯示這種做法是有希望的。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MC-索菲亞兒童醫院的IlseCeelie,M.D.,Ph.D.及其同事在那些接受過腹部和胸部(非心臟)大手術的嬰兒中開展了一項試驗,旨在確定靜脈內給予撲熱息痛是否能降低至少30%的可提供足夠鎮痛效果的嗎啡的累積劑量。該隨機化的研究是在一個兒科重癥監護病房中進行了,它包括了71名病人(新生兒或年齡不到1歲的嬰兒);他們是在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間接受了手術,并在術后進行了48小時的追蹤。所有患者都在手術結束前30分鐘接受了一劑嗎啡,并在之后持續接受嗎啡或間歇性地在靜脈內被給予撲熱息痛至術后48小時。兩個研究組的嬰兒都基于經過驗證的疼痛評估儀器的指導而接受嗎啡作為補救性藥物。
研究人員發現,撲熱息痛組比嗎啡組(中位數[中點],121μg/kg/48小時vs.357μg/kg/每48小時)的累積嗎啡劑量降低了66%。“在分別考慮2個層化的年齡組時,撲熱息痛組新生兒(年齡0-10天)的累計嗎啡劑量比嗎啡組新生兒低49%(中位數,111μg/kg/48小時vs.218μg/kg/每48小時);撲熱息痛組的年齡較長的嬰兒(年齡11天至1年)的累計嗎啡劑量比嗎啡組嬰兒的累計嗎啡劑量低73%(中位數,152μg/kg/每48小時vs.553μg/kg/每48小時)。”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一隨機對照試驗顯示,那些以接受靜脈內給予撲熱息痛作為大手術后主要鎮痛劑的嬰兒比那些持續接受嗎啡滴注的嬰兒所需的嗎啡劑量顯著要少。從補救性嗎啡劑量判斷,這兩組所達到的鎮痛水平類似。這些結果提示,靜脈內給予的撲熱息痛可能是針對新生兒和嬰兒的主要鎮痛藥物的一種值得令人關注的替代品。”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