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CC)中肝星狀細胞標記基因的表達,可能有助于預測行根治性切除術患者的預后情況,根據最新研究顯示。
“這項研究確定了在預測晚期肝病患者的臨床預后時,肝內肝星狀細胞來源的標記基因要優于標準措施,”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校的Scott L. Friedman博士通過郵件告訴路透社記者。
為了推導這個標記基因,Friedman博士和他的同事們比較了星狀細胞、免疫細胞和肝轉錄組成分,他們在《Gut》雜志7月20日在線期刊上報告解釋。
該團隊繼續測試了122肝星狀細胞標記基因,包括編碼細胞外基質蛋白和與發育因素相關的基因。這與人類、小鼠、大鼠數據集中的纖維化程度是相關的。
他們還發明了一個預后指標,結合了膽紅素、血小板計數和肝星狀細胞標記基因表達等方面,所利用的數據來自于216例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30%的患者發展為HCC.
這一指標在82例患者中進行了驗證。使用推導集中的截止值,12%被視為高風險,顯著縮短了整體存活率(風險比,3.9),但并沒有增加肝癌的復發率。此外,標記基因組改善了預測死亡與肝癌復發率的模型。
“主要成果總生存期的預后指標C-統計的結果為0.70,這一閾值在臨床上普遍認為有用,”研究人員說。
進一步的發展是必要的,但Friedman博士總結道,研究結果“提供了比目前所用更為精確的確定臨床療效的工具,并且還強調肝星狀細胞在預測肝功能和疾病惡化風險的重要作用。”
編譯自:Gene Signature Aids Outcome Prediction in Liver Disease.Medscape,2015.
在新藥取得成功之前,應用口服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簡稱...[詳細]
5月17日,在第十屆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大會上,我國香港大學司徒偉基教授交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