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醫信婦兒頻道
協和醫學院兒科博士的編者手記:
作為一名兒科學畢業生,我親身體驗過在兒科一線奮戰的辛苦,清楚認識到,一個寶寶往往承載的是兩個家庭的希望,兒科醫生除了要盡心醫治寶寶,還要承受被家人轉嫁的焦慮。辛苦自是不必言說。尤其在NICU的工作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名牛高馬大的住院總,因常年勞累,被確診病毒性心肌炎;另一名住院總,則是新婚后一整年都常駐在醫院里;正在進行住院醫培訓的兒科醫生,每個月感冒一次,好容易懷孕了可最后寶寶沒保住……這些事情見多了,使我看到這篇文章時,更是無限共鳴,百般憂慮。
而現在,同時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在寶寶生病時,更深深體會到一個普通媽媽對兒科醫生寄托的滿滿期望:希望他責任心強、技術優秀同時又耐心溝通。但,如許巍撰文所言,中國兒科醫生的處境若不能盡早扭轉,我國未來會不會面臨沒有兒科醫生的可怕局面?
——
中國醫科大學盛京兒童醫院許巍等撰寫的文章《中國兒科醫生面臨危機:去留兩難》被最新一期的美國期刊Pediatrics收錄刊登,旋即引起了國內外兒科界廣泛關注。以下為此文節選:
中國的兒科醫師正面臨著巨大危機
中國兒科醫師短缺的情況不僅一直存在,并且他們的數量還在不斷減少。2012年,平均每千個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師來為他們治療,換言之,面對中國2.2億14歲以下的兒童,兒科醫師的數量居然只有9.6萬。而在美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則擁有1.46位兒科醫師。與這個比例相較,中國兒科醫師的短缺數至少達到了20萬。
近期發生一件事讓人們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在了這個一直存在的兒科醫生短缺問題上。2013年,在大連市婦幼保健院和兒童醫院的***會上,面對二十多個兒科醫師的空缺職位,居然沒有一個人提交***申請。后,通過公開***,有27名兒科醫師最終得到了事業單位的聘請,卻有9名直接拒絕了他們的職位。在剩下18名入職的醫師中,其中3名不到一個月就辭職了,原因是工作壓力太大以及薪水過低。
在中國的其他省市,如安徽、浙江、上海等都面臨著同樣的窘境。原本,在中國的事業單位,不管表現的如何,公務員們都拿著固定的工資、有著穩定的工作,直到退休,按理說,事業單位的金飯碗仍是中國職業選擇中的“香餑餑”.但即使面對著事業單位如此誘人的條件,兒科醫師們仍然紛紛辭職。
由于兒科醫師持續短缺,中國許多醫院被迫解散它們的兒科部門。根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PS-CMDA)統計,盡管在中國,兒童占了全部人口的20%,全國卻只有68所兒童專科醫院,共計25.8萬個床位,這些床位只占全國所有床位的6.4%.相較兒童數額對醫療護理的巨大需求,中國兒科醫療資源實在太有限了,尤其是大城市的大型兒童醫院更是供不應求。
根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提供的數據,北京兒童醫院在最繁忙的時候平均一天約接待4000名兒科門診病人。由于兒科門診只有40-50名醫師,因此每位醫師一天需接待80-100名兒童,有時候甚至高達150名。假設平均每名病人的接待時間為6分鐘,那么兒科醫師們在一天內幾乎都沒有時間可以吃飯和上廁所。其他兒科醫療中心的境況也差不多,醫師們早已習慣高強度工作,人們也早已習慣兒科診所大排長龍的景象。對于大部分中國患兒來說,想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是非常困難的,很多患兒都經歷過延誤診斷和延誤治療的情況。
所以,中國兒科醫師短缺的狀況著實令人非常擔憂!可不幸的是,很多家庭仍然不理解中國兒科醫師正面臨的窘境。由于中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父母和祖父母們都十分關注下一代的健康狀況。如果孩子的健康狀況惡化,家長很可能不分青紅皂白地歸罪于兒科醫生——目前,兒科發生醫療**的幾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許多,兒科醫師更是時常受到侮辱,甚至遭受生命威脅。
2006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共報告了全國831起嚴重的醫療暴力行為,319名醫護人員受到了攻擊,甚至有幾位兒科醫師因患兒家屬的毆打致殘疾或死亡。丁香園醫療論壇也披露過:2006年曾發生過5起兒科醫護人員由于醫療**而受傷或死亡的案例,2008年這個數字變成了7起,2010年是10起,2013年則是15起。中國兒科醫療暴力事件發生的幾率每年都以接近20%的速度在增長,兒科醫師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危險。
即便上述問題可以被解決,中國兒科醫生較低的工資水平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由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組織的一項關于兒科醫師工資的調查結果表明,2011年,有96%的兒科醫師并不滿意他們現有的工資水平,同時他們認為兒科醫師的工作強度與他們的收入水平并不匹配。
目前,中國醫療服務的成本大部分來自藥物、一次性用品消耗以及昂貴的診斷測試,而非來自實際由醫師提供的診斷和治療。舉例來說,看一個副主任兒科醫師的花費只需7元掛號費,而做一次一般的超聲波檢查費卻高達265元。
兒科醫師賺的錢遠不如其他醫師賺的錢多,如此低的工資水平與他們高強度的工作和極高的工作風險根本不匹配。低工資與巨大的工作壓力極有可能是許多兒科醫師紛紛離開崗位的原因。
于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兒科醫師選擇辭職。根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年每間醫院都有2名兒科醫師離開崗位。而在醫院的公開***中,至少有300個兒科醫師的空缺崗位由于應聘者太少而被取消。這些兒科醫師們在離職后都傾向于選擇醫院管理部門或實驗室就職。其他選擇還包括:進入不同的醫療領域工作、去醫藥公司任職、出國求職等,有的人甚至選擇直接退出醫療行業。
中國兒科界現狀是,有經驗的兒科醫師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醫科學生也拒絕選擇成為兒科醫師,大多數學生甚至寧愿退出醫療行業也不愿成為一名兒科醫師。
盡管面臨著如此巨大的危機,中國**仍然沒有采取相應行動。醫生們的工資沒漲,工作強度沒有減輕,那些攻擊兒科醫護人員的患者家屬甚至沒有遭到**。正因為如此,兒科醫師的人才正在大量流失。
由于**的無動于衷且無法得到大眾支持,兒科醫師們正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們在思考是否應該辭去職位,換成一份不那么危險的、酬勞更為合理的工作。
我們作為兒科醫師寫下這篇文章,不知道我們還要在這樣的處境之中待多久。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選擇離開。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