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治療是近十余年來心血管領域的熱點之一,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長足的進步,但是,總體療效,尤其是長期療效依然差強人意。2012年,Calkins H報道,單就陣發性心房顫動而言,其導管消融的成功率仍然未超過70%,1年后的復發率竟高達30%.若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些關鍵性的問題不容回避。
所謂中醫辨證,西醫辨病。西醫自始至總是一門先明其機制后啟其治療的學科。以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為例,人們是在明確了其發生機制后才開始了針對性治療,經過了對預激綜合征患者進行開胸心外膜標測并乙醇注射的短暫實踐,隨著導管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各種消融能源的不斷印證,心內電生理檢查和精細標測基礎上的射頻消融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才使得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診斷和治療成為成熟技術,并帶動了一系列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和實踐。當然,也有發病機制不甚明了卻不得不展開治療者,比如原發性高血壓;也正是發病機制不甚明了,其治療只能是控制而非根治。也有如冠心病者,盡管我們未能完全明確動脈硬化的發生原因,但明確心肌缺血損傷是冠狀動脈嚴重病變的結果,因而,針對此的冠心病介入治療就屬有的放矢之類。
心房顫動的發病機制一直未完全闡明,多子波折返、局灶電活動、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及機械電反饋等,各有其理,各有其證,但是否要竭盡所能明確其心房顫動為何發生、為何終止、為何持續的原因?答案是“否定的”.這種背景下,若遵循現代醫學的基本規律,治療是不宜輕易開展的,至少是不宜推廣。然而,一靠外科迷宮術的簡單累積,二托肺靜脈起源心房顫動導管消融的不錯療效,不管發生機制如何,只要是心房顫動就給予以肺靜脈隔離為核心的導管消融治療的臨床實踐被轟轟烈烈地推廣開來,難道所有的心房顫動都跟肺靜脈電活動有關嗎?即便是陣發性心房顫動也不可能都是肺靜脈起源的吧?消融前無電生理檢查明確其機制,消融開始后,除肺靜脈隔離外,再無其它清晰的手術終點,至于左房基質改良、“咖啡”電位消融、冠狀靜脈消融、峽部消融、上腔靜脈隔離,迷走神經節消融等,由于無章可循,留給醫生的選擇就是遂精力、遂能力而為之矣。退一步而言,心房電位都打沒了,即使心房顫動被終止,代價是否過大?心房沒了電活動,機械活動也會隨之消失,心房靜止的弊端會小嗎?再則,消融成功(包括以電復律為終點的成功)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做法、消融3個月后再評價療效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大量患者失隨訪,有無掩耳盜鈴之嫌?“電學基質需要時間來逐漸逆轉”之說有無遮羞布之疑?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