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在線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內科學》(JAMA Intern Med)的一項薈萃分析表明,在伴有客觀心肌缺血的穩定型冠心病患者中,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聯合藥物治療并不能減少死亡、非致命性心梗、計劃外血運重建和心絞痛的發生。該研究表明,對于應激試驗或冠脈血流儲備分數檢查證實缺血的患者,PCI并不比藥物治療更有效。
研究簡介
當前有許多患者接受冠脈血運重建手術,但至少在穩定性冠心病患者中手術依據受到部分學者質疑。為此美國石溪醫學院Kathleen Stergiopoulus博士進行了一項薈萃分析。研究者檢索了Medline、Cochrane和PubMed數據庫和相關未發表資料,回顧了近40年關于穩定型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或者藥物治療的隨機試驗,應用支架和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需超過50%,共納入5項試驗(n=5286),包括2004年德國一項小型研究、MASSII、COURGAGE、BARI2D和FAME2研究。
經運動試驗、核素或超聲應激影像或FFR檢查發現共4064例患者存在缺血。隨訪時間為231天至5年之間,中位隨訪時間為5年。
結果顯示,藥物治療與PCI治療患者的死亡率、非致命性心梗、計劃外血運重建和心絞痛沒有差異。
表 研究結果:PCI聯合藥物治療組/單純藥物治療組預后比較
研究者在論文中寫道,“這項薈萃分析獨一無二,是第一項對心肌缺血患者接受PCI、二級預防止療的薈萃分析。研究結果有力地表明,經導管血運重建治療阻塞性、血流降低的冠脈狹窄,其缺血和死亡率并未改善或減輕。”
研究評論
蓋辛格健康系統Peter Berger教授:
毫無疑問,PCI對于緩解癥狀比藥物治療更有效:心絞痛癥狀越嚴重,PCI的優勢越明顯。該薈萃分析納入的大多數研究記錄了缺血數據,但是沒有報告心絞痛發作頻率或者嚴重程度的基線數據。對于心絞痛程度低及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患者,PCI不會顯著改善病情,因此不能更好地顯示出獲益,已明確PCI并不減少這類患者死亡或心肌梗死的風險。
我非常贊同作者的觀點,因為嚴重缺血已被證明與較差的長期預后有關,減少缺血負擔與死亡或心梗風險降低沒有必然聯系。在大多數穩定型冠心病患者,確實沒有減少風險。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醫學院David Brown博士:
長久以來,心臟病學界在尋找不良預后的標志物,然后處理這個標志物,仿佛它就是不良預后的原因。缺血患者的預后比非缺血患者差,因此對缺血患者進行PCI治療。根據應激試驗陽性結果而進行PCI,其處理的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缺血區域。現在醫學界注重尋找和治療缺血部位,我認為這種做法欠妥,這項薈萃分析數據也證實了我的判斷。
該薈萃分析沒有區分患者缺血的范圍和大小,也許這將是差異所在。目前正在進行中的ISCHEMIA試驗(約8000例患者)或許能給人更多信息。應激試驗和FFR檢查發現缺血就進行導管術血運重建,如果不能改善預后,我們為什么那樣做呢?我認為這需要重新慎重考慮。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