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造影術是目前診斷冠心病的“金指標”,為冠心病病人的確診提供了最好的手段。它利用穿刺針經皮穿刺動脈血管(股動脈或橈動脈)后置入細小造影導管于心臟冠狀動脈開口,造影顯示全部冠狀動脈內情況。具有準確、直觀、微創、痛苦少的特點,目前是冠狀動脈疾病最準確的確診方法。通過它可了解冠脈內情況,有無冠脈病變、部位、嚴重程度,同時為下一步藥物治療方案的確定、能否可以行冠狀動脈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及冠脈內支架術重新疏通病變冠狀動脈血管、還是需要外科搭橋手術等決策做準備,并對病人的預后做評估。
一、適應癥
1、典型心絞痛發作,無創檢查提示心肌缺血。
2、原因不明的胸痛,需除外冠心病。
3、原因不明的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
4、冠狀動脈病變介入治療術前或外科手術前明確病變特征;術后癥狀復發。
5、原發心臟驟停經心肺復蘇者。
6、特殊職業人員疑似冠心病者(飛行員、高空作業人員等)。
7、冠狀動脈先天性畸形。
二、禁忌證
AHA/ACC對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的禁忌證未作特殊規定。一般認為,下列情況屬于相對禁忌。
1、不能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2、嚴重心律失常。
3、發熱及急性感染。
4、嚴重肝腎功能損害。
5、嚴重肺部疾病。
6、周身動脈硬化。
7、凝血功能障礙。
8、碘制劑過敏。
9、低鉀血癥。
10、預后不良的心理或軀體疾病。
11、橈動脈穿刺禁忌證:無橈動脈搏動;Allen試驗陰性,提示掌弓側支循環欠佳。腎透析的動靜脈短路。
三、術前準備
1、了解上、下肢動脈搏動情況。了解橈動脈以及股動脈手術、外傷史。在做橈動脈導管術前,Allen試驗(手指壓迫兩側尺和橈動脈使手掌變白,在兩側動脈放松時產生充血)能測定一旦發生橈動脈閉塞是否有足夠的尺動脈側支血流灌注手掌(如先壓迫尺動脈再放松后10秒鐘內不產生再灌注,則不應進行動脈導管術雷諾病和現象中的Allen試驗)。雙側腹股溝區以及雙側前臂備皮。行碘過敏試驗。
2、了解過敏史(尤其造影劑過敏史)。術前心理教育,呼吸訓練、適量限制飲水。
3、術前24h行抗血小板治療。口服阿司匹林100mg Qd,噻氯匹啶250mg Bid或氯吡格雷75mg Qd。
4、術前靜注地塞米松5 mg,穿刺成功后注射肝素1000~2000U(應用4、5F造影導管,15分鐘內結束手術者可不用肝素)。
5、臨時起搏器不作為常規使用,僅用于竇房結合房室結病變、高危AMI患者行急診冠狀動脈造影時。
四、操作步驟
(一)經股動脈途徑冠狀動脈造影。
1、選擇穿刺點:右(或左)腹股溝韌帶下1cm股動脈搏動最強點。
2、消毒鋪洞巾后1%利多卡因5~10mL在穿刺點處皮內、皮下局麻。
3、用刀尖橫切皮膚2mm,用血管鉗自穿刺點沿穿刺方向擴張皮下組織和筋膜。
4、將股動脈搏動最強點置于左手食指和中指之間,右手持動脈穿刺針45°角(30°~60°)斜行刺向股動脈搏動最強點,有突然減壓感同時見到穿刺針尾部有動脈血涌出時停止進針,左手固定穿刺針,右手將短導絲插入針內并輕輕向前推送,退針將導絲留于動脈內。
5、擴張套管沿導絲旋轉推送入股動脈內,將導絲和擴張套管一并退出,外鞘管留于股動脈內。
6、推送造影導管時一定用0.035“長導絲伸出造影尖端3~4cm引路,在熒光屏下經降主動脈逆行將導管送至升主動脈后退出導絲,迅速將導管與三聯加壓系統連接,回抽血液以排氣,持續監測壓力。
7、注入少量造影劑充盈導管,輕推導管使其尖端位于主動脈竇上方2cm處。
8、左冠狀動脈造影:正位下見導管尖端向外側輕輕竄動提示尖端已進入左冠狀動脈口部,輕推少量造影劑”冒煙“確定導管尖端位置,并顯影左主干及其分支。心電圖及血壓均正常,可固定導管,迅速調好造影體位,用力加壓推注造影劑并拍攝電影。電影開始1~2秒不推注造影劑,以便觀察鈣化及冠脈內支架的位置,直至造影劑完全排空后1秒停止電影,以觀察血流速度、有無造影劑滯留。
9、右冠狀動脈造影:左前斜位45°送管。導管送至主動脈竇時,緩慢順時針旋轉導管,使其尖端轉向正前方(即主動脈左前方),導管尖端向外側輕輕竄動提示尖端已進入右冠狀動脈口部。其余過程同左冠狀動脈造影。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