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基因檢測簡單小結
惡性腫瘤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其中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位居首位。腫瘤的治療也成為研究關注的焦點,傳統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被業內稱為“三駕馬車”,取得療效的同時也產生較大副作用。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腫瘤的治療進入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時代,俗稱新“三駕馬車”。肺癌的靶向治療離不開基因檢測,下面針對肺癌的基因檢測進行簡單科普。
1.什么是基因檢測?
通過各種方法,把變異的基因尋找出來,根據變異基因信息制定精準治療方案,能夠提供療效和預后預測,輔助疾病復發監測。
2.肺癌為什要做基因檢測?
目前肺癌的治療理念由傳統臨床病理分型發展為分子分型,更加注重腫瘤的分子生物學行為。通過腫瘤基因檢測,發現腫瘤細胞的異常基因,針對不同的基因變化,選擇不同的靶向藥物,從而對腫瘤細胞進行精準打擊。
3.如何選擇基因檢測項目?
基因檢測應根據病人病理類型、分期、體能狀況、治療意愿、治療目的等綜合考慮進行選擇。例如:1.不想錯過任何治療機會—NGS大Panel(TMB、MSI、所有靶點、預后相關基因全篩查);2.主要考慮靶向治療機會—NGS中型Panel(一次性覆蓋所有靶點和療效預測基因);3患者病情危急,無法等待較長的周期檢測—ARMS-PCR檢測(主要針對患者已知基因常見變異進行檢測,檢測變異位點數和變異類型有限,不能檢出稀有突變)。
4.肺癌只做8基因夠不夠?
肺癌8基因(EGFR、ALK、ROS1、MET、RET、BRAFV600E、HER-2、KRAS)由早期NCCN指南提出,八基因檢測只覆蓋約70%的肺腺癌基因突變,最新的NCCN指南還推薦做NTRK1/2/3融合的檢測。此外,8基因在肺鱗癌、小細胞肺癌等癌種中變異發生率相對較低。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大Panel檢測更好;如果計劃使用免疫治療,建議進行PD-L1、TMB以及免疫治療療效相關預測基因的檢測。
5.影響因檢測的因素有哪些?
(1)精準檢測的前提就是標本的規范化前處理。 活體組織一旦離體停止血氧供應,組織細胞中的蛋白質、RNA、DNA等成分就會發生降解,將影響對這些成分的準確檢測。因此,所有標本應在離體后20-30min內進行標記、切開、固定等初步處理。
(2)樣本中腫瘤細胞數目達不到質控標準或DNA總量達不到建庫要求。樣本基因檢測需要嚴格的全流程質控,若質控中腫瘤細胞數目或DNA總量達不到建庫要求則需要更換送檢標本(如:再次送檢組織、惡性滲出液、外周血游離DNA等)。
6.抽血進行游離DNA(cfDNA)NGS檢測時應注意什么?
(1)應用游離DNA采血管采集外周血,采血后立即輕柔顛倒8-10次,在6℃-37℃可保存14天,不可凍存;
(2)盡量空腹(避免脂血):
(3)采血前1小時盡量避免大量飲水;
(4)輸液前采血或輸液結束8小時后采血:
(5)使用CT增強劑患者24小時后采血:
(6)使用核磁造影劑48小時后采血:
(7)放化療前采血,如正接受放化療,請于下次放化療前采血:
(8)如有嚴重炎癥時,需待恢復正常后采血:
(9)血液采集、運輸過程均需注意輕柔操作,避免劇烈震蕩,以免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