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膜外連續注藥控制癌痛:
此法均可在門診和病房進行,先作硬膜外穿刺后插入連續硬膜外導管,銜接PCA泵或緩釋泵,向硬膜外腔注入嗎啡、芬太尼、曲馬多等藥物,可取得迅速、長期滿意的治癌痛效果。技術關鍵在于將硬膜外導管經皮下固定在體側,導管的外端選用肝素帽連接,以便于給藥和避免感染。患者和家屬很快能學會用法而自己給藥,也不妨礙病人活動,可帶管活動。
(2)蛛網膜下腔酚甘油阻滯:
這是一種神經破壞性治療方法。根據疼痛部位選擇穿刺點,進行蛛膜下穿刺,見腦脊液外漏后注入5%~10%酚甘油0.3~0.9ml,若系三個穿刺點注入,每點0.2~0.3ml,按比重關系調節體位,疼痛部位于最低處、半仰臥的450斜位,注藥后維持該體位1h,即可送回病室取平臥位,第二天晨為止。
(3)腹腔神經叢阻滯:
適應于腹部內臟癌性疼痛,止痛效果好。腹腔神經叢位于腹腔動脈起始部相當于L1,位于T12~L2椎體高度上,在此分出分支。它在距椎體前面2.3cm的腹側。該處注入試驗劑量的局麻藥和造影劑,判定是否確有疼痛消失、血壓下降、腹部溫熱感,然后向兩側注入50%,乙醇10~20ml,也有將乙醇濃度上調至75%或無水乙醇者,要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選用。
(4)頸、胸、腰交感神經節阻滯:
治療頸、胸、腹部腫瘤所致的疼痛。頸部和腰部最常用,胸部不常用,因為有氣胸發生的危險性。本法尤適于伴有骨轉移、交感神經持續性疼痛者。
(5)神經根、神經干阻滯:
對范圍較局限的癌痛病人,可應用神經破壞藥選擇性阻滯與癌痛有關的神經根、神經干,以緩解癌痛。缺點是鎮痛時間短。
(6)阿片類藥物蛛網膜下腔阻滯:
這是蛛網膜下腔內注入阿片類藥物,以達到長期鎮痛的效果。有三種注入方法。第一種是經皮將一細導管放置于蛛網膜下腔,另一端在皮膚外;第二種是在皮下打一通道,將導管在體側引出,皮膚與外界相連;第三種是將導管及注藥池均埋入皮下。這三種方法都是利用經皮膚穿刺將導管留置于蛛網膜下腔,為長期使用,通過皮下通道的方式來減少感染的發生。
(7)腦下垂體阻滯:
本法適應于頑固性癌痛,激素關聯性癌癥疼痛為首選適應癥,像前列腺癌、乳腺癌骨轉移后難以控制的疼痛,也屬于適應癥。對疼痛范圍廣、呈雙側性、用神經阻滯方法難以控制者亦屬適應癥。非激素關聯性癌是相對適應癥,像子宮癌、頭頸部癌、消化道癌、肝癌、腎癌、黑色素瘤等的疼痛。肺癌骨轉移和頭頸部痛等尤可獲止痛效果。
全麻后平臥、嚴格消毒,用16G和19G雙重套針經鼻腔穿刺,經鞍底進入蝶鞍時,經外套針插入內套針,注入造影劑確認位置無誤,緩慢注入5%~10%酚甘油1.8~2.0ml。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