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時外醫生個體行醫有望全面放開
隨著醫生多點執業的放開,一直在我國醫療領域諱莫如深的醫生個人辦診所有望全面放開。衛計委醫政司相關人員日前透露,衛計委正在考慮鼓勵有資質的醫務人員依法開辦個體診所,目前相關文件正在擬定中。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是單純地讓公立醫院醫生在8小時之外,再經營個人診所,會很容易影響到其原有本職工作的正常開展;但如果讓有資格的醫生辭職辦個人診所,相關醫療機構醫生資源可能會更為緊張,因此相關部門在制定鼓勵政策時應注意平衡上述問題。
可有效補充醫院醫療資源
曾參與醫改政策制定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孫東東告訴記者,個人診所主要有三種:以牙科為代表性的專科診所;可以治療各種常見病的小診所,一般開辦在城鄉結合部;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的診所。
“相對于常規意義上的民營醫院,個人診所規模較小,使用醫療器材也相對簡單,但卻能很好地與公立醫院等醫療資源互補。”孫東東表示。
實際上,北京在2009年召開的衛生工作會議上就提出,鼓勵有資質的人員在社區開辦診所或個體行醫。
不過,目前北京大部分公立醫院推行“無假日門診”服務,醫護人員需要在周末加班工作。北京一家三級醫院骨科醫生告訴記者,其實醫院各科室醫生平時工作強度已經飽和,根本無力再去開辦個人診所。
不但是精力問題,在醫療資源尚未全面放開的當下,個人診所的盈利問題也會讓這個行業舉步維艱。
“在北京開個人診所,除非特色十分鮮明,否則很難盈利。”孫東東認為,患者在個人診所看病醫保不能報銷,因此其生存范圍很小,目前北京很多民營醫院和個體診所在過著門可羅雀的日子。
需解決同等條件下競爭問題
“說白了,個人診所要想發展并且起到補充醫療資源的作用,關鍵是要解決同等條件下競爭的問題。”據孫東東介紹,長期以來,社會資本以及個人辦醫療機構在申請進入醫療服務體系時準入門檻較高,限制也很多。統計顯示,目前北京市私立醫療機構已達2000余家,但其中80%發展艱難。
慈銘體檢集團總裁韓小紅也告訴記者,因受國家和北京市相關管理辦法所限,大批民營醫療機構不能合法購買和使用某些大型醫用設備。
對此,衛計委醫政司醫療機構管理處負責人透露,在未來***的個人開辦診所的指導意見中,將適當放寬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范圍,及時公開醫療機構建設規劃信息,允許社會資本參與新建醫療機構的競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由社會資本舉辦。此外還規定在核定設置診療科目時,如果非公立醫療機構是根據功能任務和醫療服務需求提出的合理申請,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予以批準,不得進行限制。
應注意平衡醫院與醫生利益
“醫生可以讓掛號難的患者到自己開辦的診所就醫,這樣就會把原本來到醫院里就診的病人資源,帶到個人診所中去,醫生從個人診所中所獲得的利益,將會遠遠大于他在崗位上所獲得的受益。”《百科知識》雜志副主編、長期從事生物醫學與社會關系研究工作的張田勘表示。
張田勘建議,有資質的醫生如果打算開辦個人診所,所在醫院應要求其先辭職,再開辦診所,以此保障醫院利益,但醫院需要提前進行相關的人才儲備,避免出現醫療資源的流失。 此外,開辦個體診所應有嚴格的準入門檻,與此同時,相關細則還應規范合法個人診所中出現醫療事故的解決方法和依據。
“允許醫生開辦個人診所符合醫療行業的特點,也是大勢所趨。”孫東東認為,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醫生的工作相對十分自由,一名醫生可以在多個不同的醫療機構執業,未來我國醫生開辦診所應完善行業規范,例如原注冊單位要對醫生的執業行為進行跟蹤并加強管理,醫生的各類考核和注冊則由醫師協會負責,隨著醫改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醫生在執業方式上也將逐步與國際接軌。
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這是我國醫生普遍面臨的執...[詳細]
提要:近日,海南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鎮級醫院住院“限費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