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混合痔手術的幾點思考
2019-11-09 13:51
閱讀:13950
來源:愛愛醫
作者:黃林峰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混合痔外剝內扎術的外剝,傳統的方法是梭形切口,又叫柳葉形狀切口,切口之間有足夠的皮橋,這個切口原則上沒有什么大的問題,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患者感受,我采用直切口,這樣愈合時間快,避免了切口兩頭愈合快,中間愈合慢的弊端,術后瘢痕更美觀。
混合痔是肛腸外科的三大疾病之一,是痔瘡的一種,也就是內痔和外痔生長在同一部位,痔瘡跨越齒狀線,它的臨床癥狀是出血和脫出,出血是鮮血,滴血,嚴重時候可以噴血,血和大便不混合,一般沒有疼痛的情況,當有內痔血栓和嵌頓時,就會出現疼痛,頓疼,疼痛劇烈而持續,二期以上混合痔時內痔脫出,2期是內痔可以自行還納,3期以上內痔脫出不能還納,需要用手復位,3期和4期混合痔是有嚴格手術指證的疾病,需要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癥狀,不能治愈,如果發生血栓或者是嵌頓,也需要緊急手術治療,不要再保守治療。
混合痔手術的指證在醫學界沒有什么爭議,但是手術的方式選擇及其手術技巧有很大的差別,常見的手術方式有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內痔結扎術+外痔切除術,pph手術,tst手術,內痔消痔靈注射+外痔切除術等,臨床上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是最常用的手術,也是最傳統的手術方式,實踐證明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術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手術方式在不斷的改進,總結自己臨床工作實踐總結如下幾點:
混合痔外剝內扎術的外痔剝離,傳統的說法是將外痔剝離到齒狀線上0.2-0.3厘米,通過臨床實踐,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傳統的剝離方式缺點是剝離部位高,術后容易容易引起出血,特別是術后的出血,因為齒線上黏膜血管特別豐富,外痔剝離到齒狀線足夠了,齒狀線是神經的分界線,也是黏膜和皮膚的分界線,分離到齒狀線停止,手術操作簡單化,出血少,術后出血風險降低,對齒狀線損傷少,術后的下墜感減輕。
混合痔外剝內扎術的內痔結扎,傳統的結扎方式是7號線結扎內痔的根部,根據臨床經驗和教訓,我認為結扎線偏細,容易造成對內痔的切割,特別是小的內痔,容易造成多早脫線,引起術后大出血。結扎部位的選擇,應該選擇結扎根部上0.1-0.2厘米,不應該結扎太靠近根部,太靠近根部,結扎后的根部活動范圍太小,容易在大便**或者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撕裂,引起術后大出血,如果根部以上結扎,就避免了這個情況的發生,還不影響手術的效果。
混合痔外剝內扎術的外剝,傳統的方法是梭形切口,又叫柳葉形狀切口,切口之間有足夠的皮橋,這個切口原則上沒有什么大的問題,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患者感受,我采用直切口,這樣愈合時間快,避免了切口兩頭愈合快,中間愈合慢的弊端,術后瘢痕更美觀。切口的大小上,切口宜長不宜寬,長了有利于引流,寬了損傷皮膚太嚴重,術后瘢痕大。在預計皮膚切除不多的情況下,贅皮處盡量多切,不然患者因在意皮膚平整而滿意度不好,容易引起**。
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是一個肛腸科醫生都熟悉的手術方式,但是在具體細節上,手術理念上還是有很大差別,這個手術是否成功就取決于細節的成敗。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