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6年的科研攻關,近日,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止研究所科技創新團隊在實驗室內成功誘導出日本血吸蟲吡喹酮。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中國血吸蟲病防止》雜志上。據介紹,這一研究成果為我國吡喹酮敏感性的檢測及揭示吡喹酮抗血吸蟲作用機制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吡喹酮是當前用于人體血吸蟲病臨床治療的首選藥物。1990年英國學者在實驗室內誘導出曼氏血吸蟲吡喹酮抗藥性,而后在非洲血吸蟲病流行區現場先后發現吡喹酮治療曼氏和埃及血吸蟲病失敗或敏感性下降的現象。作為當前日本血吸蟲病病原治療的唯一藥物,日本血吸蟲吡喹酮的抗藥性引發了廣泛關注。
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止研究所科技人員在該所副所長梁幼生研究員的帶領下,應用日本血吸蟲感染小鼠動物模型,采用亞劑量吡喹酮進行治療。經過6年11輪的抗性誘導,證實中國大陸日本血吸蟲在吡喹酮藥物選擇壓力下可產生抗藥性,并在實驗室內建立了2株日本血吸蟲吡喹酮抗性株。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