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在臨床中應用非常廣泛。目前,大約有1億人定期服用此類藥物。此類藥物對術后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引起的肌肉和關節痛有良好的鎮痛效果。雖然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在鎮痛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它還存在明顯的副作用。Tenenbaum指出將近30%定期使用此類藥物的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同時,英國國家臨床規范協會(NICE)指出,在英國每年有2000人的死亡與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有關。
一、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的作用機制
膜磷脂隨著胞膜的破壞而釋放進入體內。其中的磷脂酶A2轉化為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在環加氧酶(COX)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前列環素和血栓素。
前列腺素可以導致炎癥和疼痛甚至組織損傷,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就是通過對環加氧酶的抑制使前列腺素的產生減少,從而發揮抗炎鎮痛的作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通過此機制產生鎮痛作用的同時也造成了副作用的產生。因為前列腺素的生成能夠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COX-Ⅰ主要介導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維持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胃腸道粘膜的保護功能,腎臟血流量和血小板的聚集。COX-Ⅱ酶能介導炎癥介質前列腺素的合成。通常在誘導情況下,COX-Ⅱ酶可由原來的低水平上調。在組織受到損傷或發生炎癥反應時,COX-Ⅱ酶的含量可達到原來的20倍。對COX-Ⅱ作用機制的研究促進了藥物的發展,選擇性COX-Ⅱ抑制劑能選擇性的阻滯COX-Ⅱ同功酶而對COX-Ⅰ同功酶的選擇性非常弱。塞來昔布(Celecoxib)和羅非昔布(Rofecoxib)由于具有較高的COX-Ⅱ選擇性而被稱為經典的選擇性COX-Ⅱ抑制劑。
二、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的副作用
1.胃腸道:胃腸道粘膜中前列腺素起著屏障和維持血流的作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由于對COX-Ⅰ的抑制作用,降低粘膜的保護功能,使酸的分泌增加,進而造成胃潰瘍、出血,最終導致胃穿孔。為此,在應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時,要與胃腸道粘膜保護劑合用,以防止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
2.腎臟:腎臟的前列腺素主要為PGE2,可以參與調節腎血流量及鈉和水的重吸收。由于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的抑制作用,可導致腎毒性,此種情況在脫水的患者中更易發生。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包括COX-Ⅱ抑制劑)可引起腎臟血流量的減少、腎小球的濾過率減小和尿量減少。在特殊情況下,血容量的增加可導致充血性心衰、自發性肺水腫和呼吸衰竭。
3.血小板:血栓素能促進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的收縮,前列環素能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纖維蛋白的溶解。由于非甾體抗炎藥(NSAIDs)能抑制血栓素的產生,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COX-Ⅰ抑制劑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延長凝血時間。由于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有誘發出血并發癥的可能,所以對于術前服用此類藥物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大劑量時,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還可以抑制前列環素的產生。
4.疼痛反應:腫瘤或炎性刺激造成細胞膜的破裂,前列腺素PGE2釋放,作用痛覺感受器,引起疼痛。這種刺激可以使COX-Ⅰ的水平增加至原來的4倍。傳統和常用的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如二氯芬酸和布洛芬)可以同時抑制COX-Ⅰ和COX-Ⅱ。
三、COX-Ⅰ和COX-Ⅱ抑制劑的臨床應用
在2001年NICE建議由于傳統的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和COX-Ⅱ抑制劑在抗炎效果方面沒有顯著的差別,為此在應用它們進行抗炎治療時,應從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的角度考慮。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的治療作用主要是由于抑制COX-Ⅱ酶,而毒性則是由于抑制COX-Ⅰ酶所導致的,根據這種理論推測使用那些對COX-Ⅱ酶有特異性的選擇作用,而對COX-Ⅰ的選擇性較弱的藥物就可以減少與COX-Ⅰ相關的毒副反應的發生。
四、討論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有明顯的胃腸道反應,COX-Ⅱ抑制劑與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相比,此種不良反應的發生明顯減少。塞來昔布對關節炎的長期安全性研究(CLASS)表明,8059名患有骨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當隨機給予塞來昔布、布洛芬和二氯芬酸12個月以上,初期結果令人滿意,結果表明在6個月后,伴隨塞來昔布引起的胃腸道反應明顯小于布洛芬和二氯芬酸所引起,然而,爭論焦點在于不到12個月的臨床試驗結果還不足以證明服用COX-Ⅱ抑制劑能明顯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可能與試驗中合用阿司匹林有關。
CLASS臨床試驗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對于服用阿司匹林用來預防血管疾病(如腦血栓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服用COX-Ⅱ選擇性抑制劑也不能減少胃腸道的副作用,顯然,這個結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由于腎臟中的COX-Ⅱ酶既可以與COX-Ⅰ抑制劑又與COX-Ⅱ抑制劑發生作用,所以與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相比,對胃腸道刺激有明顯改善作用的COX-Ⅱ抑制劑對提高腎臟安全性方面沒有明顯作用。對血小板凝聚作用影響也較弱。在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使用COX-Ⅱ選擇性抑制劑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不確定因素。在羅非昔布胃腸道預后研究(VIGOR)中,對8076名患者進行多因素隨機雙盲試驗,一組給予羅非昔布50mg/d,另一組給予奈普生1000mg/d。結果表明羅非昔布組心肌梗塞的發生率高于奈普生組(羅非昔布組為014%,奈普生組為011%),需要強調的是,在臨床試驗中,患者不能服用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的低劑量阿司匹林,然而在NICE的試驗中,患者每天要服用325mg的阿司匹林。
此外,CLASS研究還發現,服用COX-Ⅰ或COX-Ⅱ抑制劑對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服用羅非昔布是否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增加,這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200年NICE建議,當醫生給患者選擇COX-Ⅱ抑制劑時,應考慮到此類藥物有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當然,費用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如果用新型COX-Ⅱ抑制劑代替高危病人使用的COX-Ⅰ抑制劑,費用將會增加。
五、結論
NICE提出雖然COX-Ⅱ抑制劑不能常規應用,但是對于屬于高危人群的病患,可以用來替代傳統的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為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不宜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如果確實臨床要求長期服用,醫生和患者應警惕潰瘍和出血的發生,同時應對連續使用此類藥物的耐受劑量進行定期評估。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