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前列腺癌患者做根治手術的患者死亡風險大幅降低,這一點在65歲以下男性患者中尤為突出。這新研究或給這些前列腺癌患者警示。
大多數情況下,前列腺癌進展緩慢,所以更多的患者能都帶瘤生存而不會死于前列腺癌。因此,一些患者因為擔心積極治療可能導致的陽痿或尿失禁風險,而選擇了“觀察等待”(watchful waiting)或“積極監測”(active surveillance)。這些患者在確診前列腺癌后沒有立刻接受治療,而是通過血液檢查、病理活檢、超聲的方式來監測病情;待到腫瘤進展或惡化后,他們才采取積極的治療。
1989年到1999年間,研究人員選取了695名年齡低于75歲、確診為低風險前列腺癌且未發生骨轉移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監測觀察組、根治行手術組(手術切除前列腺癌及其周圍組織)。研究人員對695名患者進行了隨訪,直至2012年末。在接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隨訪中,手術組63人死于前列腺癌,監測觀察組99人死于前列腺癌。手術組患者尿失禁的概率接近監測觀察組的四倍,分別為41%、11%.兩組均有近五分之四的患者發生勃起障礙。
美國癌癥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副首席醫療長Len Lichtenfeld博士認為,上述研究結果不能促進前列腺癌患者去積極手術,因為上述研究中大部分患者都是在90年代確診為癌癥,而現今的美國在前列腺癌的檢查與治療情況跟那時的瑞典有很大區別。他說,這篇論文有很多微妙之處,很多觀點容易令人費解。這是一項始于80年代晚期的研究,這項研究是在當時已有知識的背景下完成的,我們在理解它的時候需要意識到這一點。那時所診斷的前列腺癌,接近九成被發現時已經大到能捫及。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過PSA篩查(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篩查前列腺癌)發現的。
研究的共同作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流行病學家Jennifer Rider博士說:“如今確實大多數前列腺癌都是通過PSA篩查診斷出來的,這種篩查讓10年后才可以捫及的腫瘤能被盡早發現。這些早期腫瘤生長緩慢、癥狀輕微,就連尸檢研究也發現,死于其他原因的男性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患有前列腺癌但是從未被發現。另外,我們的對照組接受的是監測觀察。雖然這個詞有時與積極監測類似,但我看來這兩個詞的意義不盡相同。在我們的研究中,監測觀察組只對癥治療,即使腫瘤進展了也不手術治愈癌癥。這與積極監測的以治愈為目的大相徑庭。此外,我們觀察到,手術組患者的痛苦明顯大于監測觀察組。”
在現今看著,這項來自瑞典的長達4分之一個世紀的研究,雖然未用現在可達到的最好醫療技術,但起碼讓我們知道了前列腺癌的行為方式。前列腺癌患者需要自己權衡利弊,在接受手術和積極監測觀察之間做出選擇。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