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多年前,Framingham研究就發現靜息心律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相關。然而多年過去,盡管后續有多項研究均顯示心律加快與高血壓、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及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但靜息心律仍未被納入主要心血管危險因素隊伍中,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受到其他危險因素的相互影響,另一原因可能是靜息心律與心血管事件關系的機制仍未明確。
已有研究發現,靜息心律介導的動脈壓與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性有關,使其在心血管疾病進展和臨床表現的潛在機制備受矚目。眾所周知,靜息心律的加快不僅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有關,同時也與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相關。在既往許多研究的流行病學研究和冠心病患者中,靜息心律與左心功能不全和/或心力衰竭有關。
很少有臨床研究探討在無心血管疾病史的無癥狀患者中,靜息心律是否與左心功能不全和/或心力衰竭有關。靜息心律和每搏輸出量密切調節,以提供足夠的心臟輸出量。在左心功能不全及進展為心力衰竭的早期,左心功能的輕微下降或許伴隨著靜息心律的代償行加快,甚至在加快的靜息心律作為神經內分泌過度激活之前。
就此方面,尚未有研究評估在大規模無癥狀人群中靜息心律與心力衰竭和心功能不全的關系。
基于上述背景,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Anders Opdahl等對MESA研究(動脈粥樣硬化多民族研究)6814名參與者進行了分析,以評估基線靜息心律與心力衰竭和全心或左心功能不全的關系,相關研究發表于近期的《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
研究者測量了MESA研究(動脈粥樣硬化多民族研究)中參與者納入時的基礎心律。排除部分患者后,在接受心臟磁共振的5000名患者中,經過中位7年的隨訪,心力衰竭事件發生176起。共1056名參與者基線期和第5年的射血分數(ΔEF)和環向應變峰值改變(Δεcc)作為全心或左心功能障礙的標志。
研究發現靜息心律每增加1次/分鐘,心力衰竭事件校正后的相對風險就增加4%.校正多元回歸分析模型中顯示靜息心律與Δεcc和ΔEF的下降呈正相關,即使在排除所有的冠心病事件后仍然如此。
研究者認為,無心衰癥狀參與者靜息心律的加快與心衰事件風險增加相關,心律加快與全心或左心功能障礙進展相關,并且這種關系***于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
相關閱讀:
靜息心律增快將增加非高血壓人群新發糖尿病風險
JAMA:靜息心律與心臟病死亡風險正相關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