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的主因是對抗生素的耐藥,治療時除應嚴格掌握適應癥、規范治療、了解既往用藥史、個人嗜好(吸煙、飲酒)等,并采取相應措施:
1.分析治療失敗的原因
對連續治療失敗者考慮停藥2——6月后再行治療,可能幽門螺桿菌發生球型變,有利于其對抗生素的逃逸,也可能反復使用抗生素使幽門螺桿菌處于靜止期,對抗生素不敏感。體外實驗表明,嗜乳酸桿菌可抑制球形變的幽門螺桿菌對胃黏膜細胞的增殖作用,降低其對細胞的黏附性。因此,可加入嗜乳酸桿菌觀察幽門螺桿菌對細胞的黏附性及增殖作用而間接反應其是否為球形幽門螺桿菌。
2.幽門螺桿菌耐藥監測
定期監測或調查本地幽門螺桿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行體外藥敏試驗確定是否耐藥。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如PCR引物或探針進行幽門螺桿菌的基因核酸序列的檢測;多重聚合酶鏈+雜交的膜芯片技術檢測幽門螺桿菌多個毒力相關基因和耐藥基因;實時熒光測定PCR(real-time)等分子生物技術檢測突變基因。
3.個體化治療
PPI的代謝主要通過CYP2C19途徑,細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分布的頻率存在種族和個體差異,選針對個體的基因分型的PPI及劑量,如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受CYP2C19途徑影響較小、作用穩定、療效高的PPI,對強代謝者可加大劑量達到療效,再結合藥敏等行個體化治療。
4.探索新路徑
(1)中醫藥:中藥在根除幽門螺桿菌時有其獨到之處,即注重局部病變又注重整體的調節,組方變化大,供選擇的藥物多,不易產生耐藥性,易在胃內發揮等優勢漸被關注。中醫學認為幽門螺桿菌是“邪氣”范疇,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的致病過程中,致病因素與濕熱邪氣持續存在有關,脾胃氣虛是其病理基礎,病理產物為氣滯血瘀,三者互為因果,與本病的發展、變化和轉歸息息相關。提出清熱化濕,益氣健脾,行氣活血,扶正祛邪為中藥治療幽門螺桿菌的基本原則。有將鉍三聯+胃復春、葉酸口服3月根除幽門螺桿菌陽性胃癌前病變(萎縮性伴腸化或不典型增生)與對照組單用鉍三聯,3月后發現前者在臨床表現、病理改善率及幽門螺桿菌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荊花胃康+標準三聯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結果幽門螺桿菌根除率與標準四聯無統計學差異,間接表明荊花胃康可代替鉍劑的作用。瘍必愈止痛片、胃治靈等也有較強的抑幽門螺桿菌作用。可見,中藥也是根除幽門螺桿菌的備選方法。然而中藥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缺乏一定的量化標準,其療效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
(2)以菌治菌:近年提出微生態法根除幽門螺桿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緩解和預防根除幽門螺桿菌引起腸道菌群失調。乳桿菌能抑制幽門螺桿菌在胃腸道黏膜定植,雙歧三聯活菌對幽門螺桿菌有明顯的殺傷作用。
Sun等在研究感染幽門螺桿菌的蒙古沙鼠與其胃內細菌兩者的關系中發現,胃內微生態的組成中,乳酸桿菌在幽門螺桿菌定植于蒙古沙鼠的胃時具有重要的作用。西班牙學者Chenoll等人用7366株雙歧桿菌加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鼠模型胃中,發現緩解了幽門螺桿菌對胃的損傷。益生菌為根除幽門螺桿菌提供了一個新方法。
(3)口腔潔治:報道幽門螺桿菌可潛伏于口腔牙菌斑中,牙菌斑是天然生物膜,使幽門螺桿菌逃逸口服抗菌藥物殺滅,因此單純根除胃幽門螺桿菌對口腔幽門螺桿菌治療甚微,可能造成幽門螺桿菌反復感染。
研究表明,胃與口腔幽門螺桿菌均為陽性或反復治療失敗者聯合口腔潔治、牙周基礎治療、多聚賴氨酸漱口液漱口等方法,有助于清除口腔中的幽門螺桿菌,可明顯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采用唾液幽門螺桿菌尿素酶測試板(HPS)檢測口腔感染,若二者同時感染,根除胃幽門螺桿菌的同時聯合口腔潔治法清除口腔幽門螺桿菌可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
(4)免疫**劑:根除幽門螺桿菌時加入免疫**劑(匹多莫德),結果發現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臨床癥狀緩解率提高,復發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