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綿狀血管畸形是種常見的血管性病變,海綿狀血管瘤是指由眾多薄壁血管組成的海綿狀異常血管團,這些畸形血管緊密相貼,血管間沒有或極少有腦實質組織。它們并非真性腫瘤,按組織學分類屬于腦血管畸形。它易發生少量、多次出血而引起癥狀,大量出血少見。
我院發現1例腦血管瘤伴出血病例:
患兒,男,嘔吐伴意識障礙、抽搐2小時入院,2小時前出現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非噴射性,量多,無嘔血,繼而出現肢體癱軟、呼之不應,意識喪失,無面色紫紺及四肢痙攣性抽搐,急至我院急診科,出現抽搐,雙眼向右側凝視、意識喪失、牙關緊閉,無四肢抽動、摳圖泡沫,無大小便失禁,立即給予苯巴比妥肌注止抽治療,2分鐘后緩解,緩解后精神反應欠佳。
既往患兒6月齡時出現無熱抽搐1次,表現如上,當時行頭顱CT提示右側外側裂高密度影,未特殊診治,未長期藥物治療,
查體:T:36.8℃ ,P:117次/分,R:30次/分,BP:103/65/mmhg。神志清,精神好,皮膚粘膜未見黃染及出血點,淺表淋巴結無腫大,頭顱外觀無畸形,咽充血,頸軟,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有力,律齊,各瓣膜區未聞及雜音,腹部檢查無陽性體征,左側Babinski征陽性,Kernig征陰性,Brudzinski征陰性。
入院后行頭顱MRI+血管:右側顳葉異常信號,考慮海綿狀血管瘤合并慢性出血;左側顳葉、側腦室后角微出血灶;右側大腦后動脈P2段局限性顯影變細。
兒童顱內海綿狀血管畸形臨床表現和成人相似,多表現為癲癇,出血和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癲癇在腦血管瘤疾病中占40%~100%,見于大多數幕上腦內海綿狀血管瘤,表現為各種形式的癲癇。海綿狀血管瘤比發生于相同部位的其他病灶更易于發生癲癇,原因可能是海綿狀血管瘤對鄰近腦組織的機械作用(缺血、壓迫)及繼發于血液漏出等營養障礙,病灶周邊腦組織常因含鐵血黃素沉著、膠質增生或鈣化成為致癇灶。
動物實驗證實,皮質或皮質下注射含鐵離子可制成癲癇動物模型,其中約40%為難治性癲癇。
治療方面:
1.保守治療 目的就是防止出血、消除占位效應、消除或減少癲癇發作,密切隨訪。
2.手術治療 有神經功能缺失、顯形大出血(即使僅有1次)、難治性癲癇、病灶增大或有高顱內壓者均應手術治療。盡管部分癲癇能用藥物控制,但手術治療能有效降低癲癇發作頻率,減輕嚴重程度,兒童患者由于病灶出血可能大以及潛在癲癇可能,是手術的強烈指征。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全切除病變,消除病灶出血風險,減少或防止癲癇發作,恢復神經功能。
3.放射治療 常規放療及立體定向放射外科對海綿狀血管瘤的療效不肯定。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