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額腦挫裂傷在顱腦損傷中較為常見,主要的受傷機制為枕部受力的減速性損傷,病人入院時一般病情較輕,但病情變化快,若無有效的預警機制,進行性顱內壓增高可導致嚴重后果。該文獻主要是探討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腦挫裂傷中治療方案的應用價值。
所有研究對象預后分析,預后良好35例,輕殘8例,中殘3例,重殘2例。術中顱內壓<25mmHg患者33例,持續顱內壓監測,其中10例患者出現進行性顱內壓增高改為開顱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4例)或顱內血腫鉆洞外引流術(6例)。所有病例術后利用開放腦脊液引流、滲透性脫水等階梯式治療以控制顱內壓,顱內壓監測時間5~10天。
文獻不足之處是,單靠對所有患者進行預后分析,只是對預后結果進行了描述,并沒有進行比較,不能體現出顱內壓監測在研究中的作用。并且作者在研究中納入新的干擾因素,患者采取的治療方法不統一,有的患者采取開顱血腫清除術,有的采取去骨瓣減壓術還有的采取顱內血腫鉆孔引流術。作者在研究中應該排除這些因素的干擾。
本文研究主要是為了體現顱內壓監測對雙額腦挫裂傷患者的應用價值。作者在研究設計上應該添加對照組,比較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腦挫傷及血腫面積等臨床資料,判斷兩組研究對象是否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療方式,保證顱內壓監測的單一影響作用。顱內壓監測主要的目的是監測顱內壓,指導臨床脫水治療。治療效果可以通過對兩組研究對象脫水藥物的脫水劑量、GCS功能評分、GOS預后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等進行比較。
總的來講作者通過此項研究并不能夠體現顱內壓監測對雙額腦挫裂傷患者的臨床療效。作者的研究不夠嚴謹,沒有進行完善的研究設計,沒有考慮其他影響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干擾,臨床療效判斷標準單一。作者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研究設計不當。
點評文獻: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腦挫裂傷的臨床應用研究。文獻作者:莊順福, 易海波, 張小峰, 郭 章。發表期刊:福建醫藥雜志2014年4月第36卷第2期:7-9。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