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摘要
女,23歲。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畏寒、發熱(T38.0℃)、盜汗、乏力,無咳嗽、咳痰、咯血,當地醫院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抗菌治療后癥狀可緩解,以后約每2個月發作1次,1年前始約每月發作1次,伴雙下肢結節性紅斑、口腔潰瘍,無關節疼痛,2d前出現畏寒、發熱,T40℃,伴雙膝關節疼痛、雙下肢結節性紅斑、口腔潰瘍、盜汗、乏力,外院查血象高(WBC11.3×109/L,N0.717),診斷為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予青霉素治療2d,無明顯效果。入院時查體:T40.0℃,急性熱性病容,心、肺、腹部無陽性體征。全身散在數十個綠豆至蠶豆大小結節性紅斑,以小腿居多,部分高出皮面,無鱗屑,壓痛明顯,壓之褪色。輔助檢查:血WBC9.8×109/L,N0.671,Hb88g/L;ESR55mm/h;結核抗體陽性;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ASO、RF、雙鏈DNA抗體、肥達氏反應、外斐氏反應均陰性;胸片示右上肺結核;腹部B超、心電圖均正常。診斷為右上肺繼發性結核,結核風濕癥,無痰,初治,轉至傳染科行短程方案抗結核治療(2SHRZ/4HR),同時加用強的松5mg,3次/d,2d后體溫降至正常,4d后關節疼痛癥狀緩解,7d后皮膚結節性紅斑逐漸消退,帶藥出院,繼續抗結核治療至滿療程(6個月),復查胸部X線片,結核病灶完全吸收。
討論
結核風濕癥又稱Poncet綜合征、結核變態反應性關節炎等,是由結核毒素介導的Ⅲ型變態反應,青壯年女性多見,男、女之比為1∶2.57。其主要表現有:(1)結核中毒癥狀。(2)關節變態反應:多發性關節炎,關節紅、腫、熱、痛,關節腔積液,可有游走性關節痛,抗風濕治療無效。(3)皮膚變態反應:先出現皮下結節,后演變為結節性紅斑,好發于小腿,反復出現,是本病最常見的皮損。(4)黏膜變態反應:口腔黏膜潰瘍,男女生殖器黏膜潰瘍,頑固不愈。(5)眼變態反應:皰疹性角膜結膜炎多見。(6)心臟變態反應:心悸,心電圖ST-T改變,P-R間期延長,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速,心律不齊,但不侵犯心內膜與心瓣膜。有以上變態反應表現的患者,結核菌素試驗陽性或強陽性,X線骨關節無骨質損害,肺內外有結核病灶,抗結核治療顯效快,可以確診為結核變態反應性疾病。
本例患者為青年女性,有發熱、盜汗、乏力等結核中毒癥狀,有皮膚、關節、口腔黏膜等部位的變態反應表現,結核抗體陽性,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胸部X線片發現結核病灶,抗結核治療顯效快,故診斷明確。但該患者在院外多次誤診,主要原因為對該病缺乏足夠認識,對明顯的結節性紅斑視而不見,忽視必要的常規檢查,比如結核菌素試驗、胸部X線片檢查等。我們體會:臨床工作中應該提高對本病的認識能力,掌握關節、皮膚等部位受損與結核變態反應的內在聯系,對臨床上始終未發現結核病灶的“風濕病”,經足量抗風濕治療半個月以上無效者,應常規作結核菌素試驗,以免延誤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