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有多贊 或許超乎想象
2017-04-07 22:52
閱讀:2398
來源:環球醫學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您認為“弄堂華佗”這樣的美譽指的是誰?答案是上海的家庭醫生。或許他們沒有耀眼的學術背景,平常也主要看頭疼腦熱、感冒發燒等常見病、慢性病,用的也只是針灸或推拿等中醫手法。
您認為“弄堂華佗”這樣的美譽指的是誰?答案是上海的家庭醫生。或許他們沒有耀眼的學術背景,平常也主要看頭疼腦熱、感冒發燒等常見病、慢性病,用的也只是針灸或推拿等中醫手法。但他們靠自己的實際行動成為了人們的“醫生朋友”。
便捷且有針對性 家庭醫生制度屢獲贊
奉賢區金匯鎮齊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楊紅新的醫術和為人,讓他在附近十幾公里內被許多居民視為親人。有的家庭四代人有問題都找他。一些上海市區甚至外地包括江蘇、浙江、黑龍江的患者也慕名前來。
從市區專程趕來的28歲的何先生表示,因為落枕,之前在大醫院看了三四次,花了兩千多塊也沒見效。后經朋友推薦前來,被楊醫生針灸得吱哇亂叫,可短短幾分鐘效果顯著,而且治療費加醫藥費合計170塊。
楊紅新現在每天門診量約100人次。為了能照顧到更多居民,他早上提前一個小時上班,從7點開始工作,已經忙得一口水都喝不上。診室門口還貼著他的微信二維碼、***,只為了讓老百姓更方便找到。然而,他自己十幾年的胃病和新增的腎結石一直還沒時間好好醫治。
據了解,目前家庭醫生在上海一共有5700名。家庭醫生制度不僅使醫療服務更便捷、更有針對性,還減輕居民費用負擔,拉近了居民和醫生的距離。
已患糖尿病35年的沈德斌今年77歲,2016年剛從市中心搬到嘉定區馬陸鎮時,對當地三甲醫院分院都不感興趣,如今他遇到“糖友”就推薦家庭醫生。“現在不用排長隊,家庭醫生還經常主動打電話關心我的身體指標。大家都知道我有一個能隨時咨詢的醫生朋友。”
除了在門診室里等著病人來,家庭醫生也在社區進行健康宣教,上門去為行動不便的患者服務。這正是我們所說的“治未病”:預防教育能有效防范老年人出現意外和并發癥,小病早治療,避免后續發生手術等大筆開銷。
市民爭相簽約家庭醫生
上個月,由國家衛計委支持、中央電視臺主辦的大型公益活動“2016尋找最美醫生”評選結果正式出爐。兩名來自上海的醫生獲此殊榮,其中一位是有“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稱號的中科院院士吳孟超,另一位則是來自徐匯區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朱蘭。從家門口的好醫生到尖端醫療技術的締造者,上海醫生用其獨有的力量詮釋著醫生之美。
“朱醫生,我們真為你高興!”很多老病人紛紛對朱蘭送來了恭喜。
2011年,上海試點家庭醫生制服務,70后朱蘭成了首批家庭醫生。預防診療關口越前移,居民就越能從中得益。如今朱蘭負責轄區內1070戶家庭、2800余名居民的全部健康管理。為了做到心中有數,她開創性地建立了成本低、易推廣、病人依從性高的慢性病群組干預管理新模式,現有700余名高血壓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時,她制定了適合社區居民的健康評價體系,通過60余個細化指標,以戶為單位展開健康評估,這一評估方案已在徐匯區全面推廣。
“這個獎是對我們家庭醫生群體的肯定。”朱蘭說,“專科醫生是在疾病防止下游救治‘落水者’,家庭醫生則側重于開展健康管理,在上游阻止人落水,同樣重要。”獲獎后,她一如既往地忙碌,出診、咨詢、訪視。
今年的**工作報告提出,將分級診療試點和家庭簽約服務擴大到85%以上地市。根據***醫改辦等去年發布的有關意見,到2020年,力爭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我們把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家庭醫生制度建設作為深化醫改的基礎工程,使家庭醫生成為居民健康、衛生資源與衛生費用的守門人。”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鄔驚雷說。
目前,上海家庭醫生制度已覆蓋全市所有社區,簽約居民數超過1000萬。在家庭醫生簽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1+1+1”簽約:居民在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的基礎上,再選擇一家區級醫療機構、一家市級醫療機構進行簽約。
目前正在著力打造家庭醫生“2.0”版,主要在三個方面提升:提升診斷分診能力,與專科醫生相比,診斷分診是全科醫生的“看家本領”;提升初級診療能力,特別是常見病、多發病;提升健康管理能力。改革重點是加強以社區衛生診斷為基礎的針對性健康管理,讓市民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好小病、管好慢病”。
小醫院也有好醫生
近日發布的《2016年上海市十大行業服務質量測評報告》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行業測評結果位列十大行業之首。93.8%的受訪者表示愿意首先選擇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就醫,95.3%的受訪者愿意向他人推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3.4%的受訪者表示已經簽約家庭醫生,其中有89.1%會在有健康或疾病的需求時首先聯系家庭醫生。
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介紹,目前上海全科醫生比例達到2.45名/萬人口,實現了國家2020年規劃目標。但從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對健康管理的需求看,還存在一定的缺口,按每萬名居民配備4~5名測算,缺口達到5000人,接近50%。上海將進一步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將其納入住院醫師規培。同時推進符合社區衛生服務特點的薪酬制度改革,在分配上重點向家庭醫生傾斜;提高社區高級職稱比例,從3~5%提高到5~10%,評審中適度放寬學歷、科研項目等條件,強化具有社區特點的技能、業績考核,讓全科醫生職業發展“更有盼頭”。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