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某,男,38歲,2012年1月10日初診。主訴呃逆數天。喉間呃呃連聲,晝夜不分,寢食難安。雖經治療呃逆減少,但仍時有發作,現呃聲低沉,斷續無力,自覺頭暈,怕冷,脘腹脹滿不舒,腰酸乏力。予以腹針及TDP照射治療,每日一次,6次呃止。
1.患者取仰臥位,主穴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輔穴取梁門(雙)、天樞(雙)。局部常規消毒后,選0.22×30毫米薄氏腹針一次性針灸針,對準穴位,進針時首先應避開毛孔、血管、快速進針、中刺、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6次為一療程。
2.取神闕穴,醫者用TDP特定電磁波治療器CQ-23立式照射,每日一次,6次為一療程。
呃逆是指胃氣上逆動膈,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格致余論·呃逆論》中說“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于口而作聲之名也”,病因多由飲食不當、情志不遂和正氣虧虛等所致。胃失和降,氣逆動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機,虛損誤攻損傷中氣,發生呃逆,甚則病深及腎、腎氣失攝,濁氣上乘,上逆動膈,亦可發生呃逆。
薄氏腹針是通過刺激腹部穴位,調臟腑失衡來治療全身疾病,以神闕布氣學說為核心形成的一個微針系統,其腹部穴位,又是一個小的空間系統,同一個穴位,根據針刺的深淺分為天、地、人三部,淺刺調筋骨,中刺調經脈,深刺調臟腑。
引氣歸元之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四穴均屬任脈,任脈是陰脈之海,總任手足三陰。中脘、下脘屬胃脘,兩穴含有理中焦、調升降的作用,氣海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腎又主先天之元氣。
梁門、天樞均屬足陽明胃經,根據腹針理論,通過中刺調理這些經脈,能夠起到平衡陰陽、調理臟腑的作用。《扁鵲心書·須識扶陽》說:“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故用TDP照射神闕穴,即取其扶陽散寒止呃之功。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