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次緩解之后,對無癥狀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進行影像學監測仍然存在爭議。5月發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雜志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研發了一種決策分析Markov模型,用以評估隨訪之后進行一線免疫化療法的成本效益。
【方法】
研究者比較了三種方案治療55歲患者群的療效:常規臨床隨訪而無連續影像檢測,常規隨訪伴隨一年兩次的CT掃描(2年),常規隨訪伴隨一年兩次的18F-氟脫氧葡萄糖PET/CT檢測(2年)。這一基線模型將無癥狀影像檢測的復發與臨床預后改善聯系起來,支持以影像學為基礎的方案。一生的成本,質量調整生命年(QALYs),成本效益比例增量(ICERs)適合每個監測方案。
【結果】
監測方案使用的2年常規CT或PET/CT掃描,與無常規影像學的臨床隨訪相比有微小生存獲益(人年獲得:CT, 0.03年;PET/CT, 0.04年)。生活質量調整(CT, 0.020QALYs;PET/CT, 0.025QALYs)之后,以影像學為基礎的隨訪獲益仍然較微弱。影像學為基礎的監測方案相關成本是比較可觀的;影像學方案對比臨床隨訪的ICERs為$164,960/QALY(95% CI,$116,510 - $766,930/QALY),CT和PET/CT 的ICERs為$168,750/QALY(95% CI,$117,440 - 853,550/QALY)。模型結論是強有力的,而且在單方面和概率性靈敏度分析時保持穩定。
模型預測的生存期
【結論】
成本效益分析表明,無癥狀DLBCL患者緩解之后進行影像學監測在經濟成本方面提供了少量臨床獲益。
編譯自: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Routine Surveillance Imaging of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n First Remission. JCO.2015.5
近日,首個單克隆抗體藥物daratumumab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詳細]
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準Adynovate(一種新型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