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黃曉軍課題組研究發現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砷劑耐藥的新機制。2014年5月8日,主鴻鵠、秦亞溱、黃曉軍為作者的文章在國際醫學頂級雜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以通信形式發表,影響因子51.658。這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歷史上首次在該雜志上發表文章,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此項研究在13例砷劑耐藥病例中,通過基因測序發現了9例病人存在PML基因突變,出現PML突變發生的患者死亡率極高;在國際上首次發現4個新的PML突變位點——A216T/S214L/L217F/S220G,并提出砷劑耐藥時PML突變存在一個“突變熱點區”(C202-S220)。該研究完善了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砷劑耐藥機制的認識,檢測PML突變有望實現APL的分層治療和個性化治療,并為下一步克服耐藥的研究提供靶點。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是一種起病兇險的惡性血液病,單純依賴化療,患者復發率高,總體生存較差。2013年黃曉軍課題組曾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前瞻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砷劑和靜脈砷劑對APL具有相似的療效和安全性,患者3年總體存活率分別達到99.1%和96.6%。2014年最新版美國權威指南NCCN(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和我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診治指南均新增維甲酸+砷劑作為APL患者的一線選擇推薦,APL分子靶向治療的新時代已經到來。
目前,新增維甲酸與砷劑聯合治療作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診治首選方案,被業界稱為“夢幻組合”,根治率達到90%以上。但即使選用這種一線治療,仍有部分病人復發,此后再用砷劑治療效果差,砷劑耐藥逐漸成為APL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黃曉軍課題組此次研究成果,將有助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砷劑治療過程中進行耐藥監測,從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