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病情危重,處于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應激狀態。其ⅠCU鎮靜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處于睡眠狀態而易于喚醒,提高醫護依從性,減少不良反應。鎮靜期間,護理人員不僅要嚴密的觀察病情變化,還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從而提高ICU患者的鎮靜效果。
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 正確評估鎮靜效果,嚴密檢測病情變化 在應用鎮靜藥物最初1小時內要每10分鐘觀察1次患者的使用效果,給藥期間應每30分鐘評估1次患者的鎮靜程度,根據評估結果,及時對鎮靜藥物的種類,劑量,用法進行個體化調整。要達到鎮靜目標,治療策略的陳序化和個體化很重要。鎮靜治療對患者病情變化和陽性體征有時產生掩蓋作用,因此,應嚴密檢測病情變化,持續動態檢測心律,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等指標變化,特別注意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
2. 執行每日喚醒計劃對于需連續數日進行鎮靜處理的患者,臨床通過執行每日喚醒計劃,每24小時降低鎮靜水平1次。具體方法為每日暫時停止鎮靜藥物輸注,直至患者清醒,并能正確回答3~4個問題,或患者逐漸表現不適或躁動。清醒評估后重新開始以原劑量半量泵入,逐漸調整劑量,至滿意鎮上狀態。每日喚醒計劃有助于觀察患者神志,執行胸部體療,但在執行每日喚醒計劃時,應注意患者安全,防止脫管事件等發生。
3. 保持環境安靜,減少應激因素 鎮痛狀態不好保持清醒的患者,仍然對光亮和噪聲較為敏感,引起患者煩躁或睡眠障礙,增加鎮靜藥物需要量。因此,應保持環境安靜,光線柔和,集中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合理設置呼吸機,監護儀報警范圍,正確放置身體留置管道,排除不良**因素,如輸液外滲,膀胱充盈,疼痛等。
4. 做好基礎護理 鎮靜治療后,患者睡眠多,活動少,因此應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床單位的清潔平整干燥,每2小時翻身1次,防止皮膚壓瘡; 協助床上運動,增加肌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肺通氣,降低肺部并發癥和深靜脈血栓發生; 保持口腔清潔,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5. 心理護理 執行鎮靜治療前,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取得配合。對于部分因氣管插管或切開等原因不能進行語言交流的患者,護理人員可通過患者的表情、手勢、口形來判斷患者要表達的意圖,滿足患者需求。
總之,在ICU患者的鎮靜治療期間,護理人員必須做好每天的基礎護理,以病人為中心,最大化的提供護理幫助,使患者平穩的渡過危險期。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