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計委長陳竺日前指出,公立醫療機構不能再負債經營、盲目擴張,要為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進入衛生行業,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留出空間。這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經歷了一系列挫折之后,提出的新方案。
長期以來,人們對我國醫療保健服務的社會屬性缺乏正確的認識,在改革過程中曾經走過許多彎路。上個世紀90年代推行的市場化改革,“基本上不成功”。本世紀開始進行的社會公共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則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改革過程中**負擔越來越重,而資源配置失衡現象卻越來越嚴重,沒有意識到公共產品也可以通過市場化配置,從而提高整個社會醫療服務的效率。
衛計委長提出不再盲目擴張建立公立醫療機構,實際上是發現了問題的癥結。但是,醫療體制改革不僅僅是資本運營機制的改革,也不僅僅是一個民間資本準入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整個社會醫療資源重新配置的系統改革。醫療保健服務是建立在執業醫師服務基礎之上的專業化服務,如果不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執業醫師的主觀能動性,那么即使實行市場化改革,也未必能夠取得成功。換句話說,醫療服務保健體制的改革關鍵在于執業醫師,改革目的應該是最大程度調動執業醫師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主動地接受市場的檢驗,以優質的服務贏得患者的信賴。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醫療保健體系改革的最主要任務不是資本改革,而是人力資源的改革。全國人大常委會應當盡快地完善我國的執業醫師法,讓每一個執業醫師取得資格之后都可以低成本地進入醫療服務市場,通過競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這方面早有先例,西方國家工業化早期,醫療保健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執業醫師進入中小城市乃至鄉村社區,以自己的特色服務贏得社區居民的青睞。當前我國各大城市的公立醫院之所以人頭攢動,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實現人才的自由流動。假如允許我國執業醫師根據市場的需要,自由地選擇經營地點,那么,我國醫療服務保健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象就會逐漸發生改變。
現在衛計委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允許執業醫師在不同的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不過,我們應該看到,這些規定帶有許多限制性條件。要想真正實現執業醫師的自由流動,還必須創造更多的條件。比如,地方**是否可以比照我國當前鄉村醫療服務機構的財政補貼政策,為執業醫師開設診所提供相應的財政支持。再比如,**在醫療服務采購方面能否充分照顧到個體診所,讓這些醫療機構也能享受到**采購所帶來的各項優惠待遇。只要在醫療資源配置方面一視同仁,并且為執業醫師進入市場打開方便之門,讓更多的執業醫師直接參與競爭,那么,中國的醫療服務事業一定能夠得到健康發展。(喬新生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這是我國醫生普遍面臨的執...[詳細]
提要:近日,海南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鎮級醫院住院“限費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