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嚴寒季節,腰腿痛、肺心病、哮喘等慢性病又迎來了發病高峰,社區醫院一些藥效靈驗、簡便易行的中醫中藥療法,備受“老病號”們青睞。
“中醫熱”似寒冬里的一把火
“我已在這泡藥浴1個多月了,除周日外,天天來。”1月5日,記者在南京玄武區同仁街社區衛生中心采訪時,遇到正在中藥浴治療的陳女士。
與陳女士同時在藥浴的,還有20多人,有的來自安徽。該社區衛生中心4樓都被開辟成藥浴病房,每個病房內分隔開來設有一只只裝滿中草藥的大木桶,病人身子浸在里面,只露出個頭,樓內彌漫著一股濃濃的中草藥味道。
今年58歲、家住南京五塘新村的陳女士患類風濕多年,看多年西醫沒看好,后聽人介紹,來這里藥浴。陳女士說,這里的條件、醫生手藝都不錯,價格也適中。現在她手指關節不痛了,腿也能伸直了。
負責藥浴的中醫師王應山告訴記者,前幾年,每天來藥浴治療約有二三十位,而如今每天猛增到四五十位,最多時有八九十人,多數是些西醫西藥難治的疑難雜癥。藥浴一次收費只有30塊錢,病房內經常人滿為患,要提前三四天預約。
據衛計委門統計,國人花費的醫療費,超過80%是被慢性疾病所消耗掉的,而中醫中藥調理及治療慢性病具有明顯療效。去年初,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2580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在生病時,表示“經常”或“有時”想到看中醫的人占67.9%,“很少”的人為24.6%,“不會”的人僅為7.4%。另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調查,前年全國有6.7億人次看過中醫,約占總就診人次的1/5。
社區中醫人才“青黃不接”
“雖然病人很多,我們也想把病房擴容,但實在沒人手。”同仁街社區衛生中心書記王曉嵐對記者說,中心懂藥浴的就只王醫生一人,另外有兩名護士給他當助手。“有病人無醫生”,這成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
玄武區是南京市中醫進社區做得最好的,但中醫人才明顯短缺。據該區衛生局蔣健局長介紹,兩年來全區投入500多萬元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了中醫館,可由于中醫人才培養“斷檔”,全區只有中醫師90多人,而且50歲以上50多人、30歲以下的有近40人,“一老一少,兩頭翹”,30-50歲年齡段人才嚴重青黃不接。
收入低、地位低、學歷教育時間長,導致不少人不愿意當社區中醫師。“中醫治療收費太低了,根本體現不了學中醫的價值。”近日,記者在江陰市新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訪時,一位中醫師告訴記者:推拿一次20分鐘,累得滿頭大汗,卻只收15元錢;針灸一次5元錢,連剃頭師傅都不如。
新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惠黎院長告訴記者,醫院中醫科只有兩位中醫師,如果只靠他們這點收入,連兩人的工資都不夠,根本沒法維持科室正常運轉,必須靠院內補貼。而培養一名能獨立開方子的中醫師至少要10年以上,遠長于西醫師培養周期。
即使學了中醫全科,不愿畢業后進社區當醫生的人也不少,這使本來就存在的人才短缺雪上加霜。讀了5年臨床、2008年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小孫如今已改行,他透露,班上56位學臨床的同學,改行的近三分之二,干什么的都有。在醫院工作的只有21人,其中進中小醫院的僅13人。“
解難還需政策上”添把火“
中醫人才斷檔現象在全國普遍存在。國家中醫藥局前不久一項調查顯示:未來5年,我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的意向需求將達到51.76萬人。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改變,將來患慢性腰腿痛、‘富貴病’的人會越來越多,而家門口的社區中醫師必將大有作為。“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顧一煌教授認為,鼓勵中醫中藥人才進社區,政策制度一定要跟得上。一要適當提高社區醫生的收入待遇,不讓他們與大醫院差距拉得太大;二要給社區醫生進修、深造的機會,不讓他們在同行面前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只有幫他們解決了后顧之憂,才能使中醫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省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處周柏林副處長認為,推廣中醫中藥進社區是個系統工程,目前在政策、法規等方面還有些不配套的地方。比如,許多中醫師是從師傅帶徒弟方式培養出來的,他們沒有文憑、學歷,因此在職稱評定、執業資格方面就面臨著麻煩,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中藥進社區的進程。不過,主管部門已經認識到這一點,正在加緊研究對策。
然而,也有專家認為,雖然中醫人才比較缺乏,但中醫師培養是個緩慢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如果速成培養一些”半吊子“中醫師,治不好病,反而還會影響百姓對中醫中藥的信任,砸了祖國傳統中醫藥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