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程序化鎮靜可以改善成人的疾病預后,但是鎮靜對兒童的效果卻沒有相關研究。
目的:為了研究標準程序化鎮靜對機械通氣患兒的影響,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Martha A. Q. Curley博士將程序化鎮靜和常規護理的兒童展開研究。
研究設計:研究者對隨機挑選的美國31家兒童重癥監護室進行調查。研究范圍從2009年至2013年,總共納入了2449名兒童,平均年齡為4.7歲,這些兒童發生急性呼吸衰竭后使用機械通氣治療并接受了隨訪,隨訪時間為停止使用**類藥物72小時醫生或出院28天以上。
干預:實驗組PICU的干預措施包括有針對性的鎮靜、覺醒評估、拔管準備測試、每8小時調整鎮靜方案以及鎮靜戒斷實驗。對照組PICUs的使用常規鎮靜方法。
主要結局:研究的主要終點是機械通氣的時長。次要終點是急性呼衰的恢復時長,機械通氣后鎮靜藥物戒斷時長、神經系統測試、PICU和普通病房住院時間、院內死亡率、鎮靜相關副反應、鎮靜管理(包括覺醒、疼痛和興奮)以及醫源性戒斷反應的發生率。
結果: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機械通氣時長有顯著差異。兩組之間的鎮靜相關副反應沒有明顯差異,包括不完全疼痛和鎮靜管理、醫源性戒斷反應以及非計劃內拔管。干預組患兒拔管后喘鳴、2級以上壓瘡或嚴重壓瘡的發生率較對照組升高。在試探性分析中,干預組患兒使用**類藥物的時間較短、鎮靜等級更低,插管時更加清醒和安靜。但是,對照組的疼痛等級大于4級的時間要比對照組長,并且興奮的發生率相對較高。
結論:因急性呼吸衰竭而經受機械通氣的患兒,使用標準程序化鎮靜治療不能減少他們使用機械通氣的時長。試探性分析結果發現,鎮靜可能導致一系列表現包括無力、疼痛和興奮。因此Medsci提醒臨床醫生,盡管鎮靜可以改善成人的疾病預后,但是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使用藥物鎮靜對兒童機械通氣有何效果,因此在決定對急性呼吸衰竭的患兒使用**類鎮靜藥物前還需慎重。
原始出處 Curley, M.A., et al., Protocolized sedation vs usual care in pediatric patients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for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5. 313(4): p. 379-89.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