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研究結果于4月21日在《JAMA Pediatrics》期刊上在線發表。根據來自一項前瞻性研究的結果發現,篩查應該側重于IBS兒童,而不是一般報告中復發性腹痛的孩子,腸易激綜合征(IBS)兒童更可能患上乳糜瀉疾病,是一般兒童風險的4倍多。
乳糜瀉對谷類食品中含有麩質的食物敏感,具有易感基因的人群,接觸含麩質的食物會觸發一種免疫反應,從而導致腸道壁破壞,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營養不良,以及許多其他癥狀包括貧血和神經系統問題?;加羞@種疾病的人群不能食用含有小麥,黑麥或者大麥的食物,而這些是西方飲食中蛋白質攝入的主要來源。
關于成年人的先前研究表明,乳糜瀉疾病與IBS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但是針對兒童的數據很少有可用的。
來自意大利Bari大學的Fernanda Cristofori教授,和同事們指出,復發性腹痛會影響10——15%的學齡兒童,占小兒胃腸病的50%以上,所有兒科門診的2%到4%.
為了評估復發性腹痛的兒童中乳糜瀉的發病率,研究人員對表現出腹痛,疼痛相關疾病的782例兒童進行檢查:IBS患兒270例,207例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時有311例功能性腹痛。
該項前瞻性觀察研究在2006年到2012年之間于Bari大學醫院(該地區的胃腸道疾病三級轉診中心)開展。研究人員對免疫球蛋白A采用血清檢測,將免疫球蛋白A抗組織谷氨酰胺轉胺酶和肌內膜抗體作為乳糜瀉的初始篩查,并且確定了上消化道內鏡檢查的診斷,其中包括多個十二指腸活檢。
15例患者乳糜瀉檢查呈陽性:包括12(4.4%;95% 置信區間[CI],2.5%——7.6%)個IBS兒童,2(1.0%;95% CI,0.2%——3.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兒童,和1(0.3%;95% CI,0.1%——1.7%)例功能性腹痛的兒童。
“將IBS的識別作為乳糜瀉疾病的高風險條件可能有助于兒童的初級治療,因為這可能成為乳糜瀉疾病的常規檢查,對于無差別的所有復發性腹痛兒童,雖然我們的研究結果提示這種篩查應該只延伸到IBS兒童患者中,”研究人員補充道。
需要注意的是,在普通兒童群體中血液檢查的假陽性率相對較高,研究人員建議兒科醫生應該對可能帶來的獲益和風險進行權衡,包括內鏡檢查,同時要考慮決定篩查時的環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