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內分泌疾病,甲減的癥狀十分類似亞健康狀態,因此有許多人都對甲減有著許多的誤解,而亞臨床甲減的癥狀比甲減的癥狀更加輕微,一般情況下都是毫無癥狀,只有少數的亞臨床甲減患者可以表現出甲減的癥狀,如乏力、怕冷等,但程度比甲減輕微許多,有許多患者在體檢出亞臨床甲減的時候,還不相信自己已經得病。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被檢測出亞臨床甲減,亞臨床甲減是否需要治療就成為許多患者想知道的問題。
持續的爭論:亞臨床甲減該不該治療?
亞臨床甲減患者的特點是血清中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升高而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正常。據2002年調查數據,美國成人中亞臨床甲減的總體患病率為5%——10%,大多為女性,且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白人患病率高于黑人。
亞臨床甲減是該不該治療?這個爭論由來已久。問卷調研顯示,很多亞臨床甲減患者傾向于使用藥物治療,不僅因為左甲狀腺素鈉可輔助減輕體重,同時他們認為及時治療可以改善癥狀和不良預后。
但近期研究顯示,因為無法避免過度治療及其引發的心臟病發作和心律失常風險,對這種亞臨床疾病治療反而不利。亞臨床甲減是一種輕微的生化紊亂狀態,不應立即治療,而應繼續觀察甲狀腺功能的變化,如果甲狀腺功能持續減退,那時再考慮治療。
延長隨訪時間可能改變結果
在這項新研究中,因缺乏可充分識別由心血管事件所致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編碼,研究人員觀察的指標是全因死亡率,而非心血管死亡率。
共有628953例患者進入研究隊列,其中包括12212例(1.9%)亞臨床甲減患者(TSH水平升高且游離T4水平正常),平均年齡為55.2歲,79.8%為女性。排除既往有甲狀腺疾病史及鋰、胺碘酮和糖皮質激素藥物治療史的患者。
從基線時間開始計算,在最初6個月內,2483例(20.3%)患者被處方左甲狀腺素鈉治療。其余9729例(79.7%)患者在首次甲狀腺血液檢查6個月后才開始治療(這部分患者不納入分析),或從未接受過藥物替代治療。
在5年的中位隨訪期間,共有1566例患者死亡。在未被治療的患者和接受治療的患者中,總死亡率分別為26/1000人-年(py)和21/1000人-年。采用泊松回歸模型分析全因死亡率的發病率比(IRR),發現兩組間不存在差異,即替代治療對亞臨床甲減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并無益處。
會議專場主持人、意大利內分泌教授Luca Persani評論道,如果延長隨訪時間也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因為未被治療的患者有死亡率增加的趨勢,需要更長隨訪時間才能發現兩組患者生存率上的差異。
研究人員同意Persani教授的觀點并表示會繼續追蹤這些患者。主要研究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Jens Faber教授強調,這一項基于普通人群的大樣本量研究,比其他研究納入的患者人數多10倍,這是該研究的主要優勢。他們希望能夠深入挖掘并調查心血管事件數據,同時表示尚需進一步的大型隨機研究為支持“不應治療亞臨床甲減”提供更多依據。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