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鼓勵下,蓬勃發展的民營醫療市場正成為嗅覺靈敏的外來資本眼中的“藍海”,引發外資企業紛紛“逐鹿”.
資料顯示,2009年***《關于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首次對民營醫院的發展做出鼓勵和規范;2010年***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放寬了社會資本的準入范圍,開始鼓勵多元化辦醫格局;2012年***《“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規矩暨實施方案》,提出大力發展非公醫療機構;2013年***《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規模要達到8萬億以上。如此背景下,過去的一年里,我國民營醫院實現兩位數的爆發式增長,總體數量超過1萬家。
“我們認為配合**進一步深化醫改進程,推動多元辦醫格局的時機已經非常成熟,無論政策制定者、社會資本,還是公立醫療機構主體,都非常支持民營醫療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發展。在內部準備與布局上,產品、研發、渠道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飛利浦都已積累了雄厚的實力參與民營醫療市場的加速發展。”飛利浦醫療保健大中華區總裁張文明毫不掩飾他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民營醫療市場這塊蛋糕的“覬覦”.
據張文明介紹,近幾年,飛利浦在蘇州、沈陽等相繼建立了研發和生產基地,針對中國本土醫療機構的需求,不斷推出創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就在近日,飛利浦(中國)醫療保健更發布其在華民營醫院合作戰略規劃,首次對外明確了參與中國民營醫院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國是飛利浦”另一個本土市場“,我們希望能和中國民營醫院一起成長。”飛利浦醫療保健大中華區副總裁、影像業務總經理武少杰說。未來,飛利浦的目標是為民營醫院提供360度的全面解決方案。
事實上,將觸角伸向民營醫療的,不僅飛利浦一家外資醫療器械企業。GE、西門子等企業也紛紛將研發和生產環節向中國轉移,并布局中國的基層醫療市場,試圖通過“本土化”戰略搶奪新興寶地。
GE醫療大中華區總裁兼CEO段小纓曾表示,該公司去年中國銷售額有1/3來自基層市場,到去年底為止,GE醫療在中國推出的29款產品中,70%針對基層研發。
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整體潛力提升的前提下,外資加碼進駐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趨勢走向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行業巨頭重金加碼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另一方面,外資企業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了中國基礎醫療器械市場。
來自中國醫療器械協會的統計顯示,目前中國有34家掛牌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境內企業19家,境外企業1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