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和朋友吃飯,只要談及我是醫學院老師,他們幾乎不約而同地問兩個問題:醫學生很苦吧?醫患關系很嚴重吧?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說學生從一月開始6號、8號、10號、13號、15號…都有考試,但是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我卻不知如何作答。
辭舊迎新,伴隨著是各行各業的年終盤點。談及各類2013年的醫患關系報道,我們看到很多這樣觸目驚心的字眼:極度緊張、戰場醫院、暴力升級、危險行業、水火不容……但是醫患關系是否真的如此嚴重?
帶著這些問題我采訪了八名國內知名醫院的醫學從業者們,以求較為客觀地還原醫患事實的真相。應本人要求,部分受訪者用了化名。我想這篇周記或許沒有太多正能量,只是講事實,但也只有面對事實,才能尋求改變。
孫清磊:醫學生,大五,畢業后去上海仁濟醫院眼科輪轉。
小孫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大五學生,今年一月份開始在仁濟醫院實習,現在輪轉到兒童醫學中心的神經內科。小孫說今年一年聽說過很多媒體報道的醫患矛盾,印象比較深刻是溫嶺王云杰醫師事件,讓他很震驚。實習以來,他也經歷過醫患矛盾,是他們一個老師在神經內科急診看病時,一個病人因為醫保和自費的問題對這位醫生進行了毆打,最后導致醫生的胸膛出血,關于這件事,小孫曾憤怒地寫下博文《殤》。一年之中他也經歷過醫患的溫情,最感動的是在心內科實習時有一位老奶奶,感謝于他的細心照顧,給他寫了感謝信。在小孫看來,醫患矛盾最多的科室是急診和兒科。在談到心中的醫學夢時,小孫略有遲疑,他說:“還是會堅持做醫生,但是以后會更多注意醫患之間的溝通,注意措辭,讓醫患之間的**盡量避免。”
胡芳:《醫學界》編輯,參與《醫學界》**“行醫安全和尊嚴”發起
胡芳看來,2013年的醫患關系較往年持平,為什么公眾普遍反映醫患關系惡化,主要的原因在于資訊的發展。胡芳說13年的醫患**對很多的醫生確實有很大影響,在溫嶺王云杰醫生事件發生后,《醫學界》網站聯合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海東方醫院教授胡海等十名醫生第一時間發起了《請保障我們的行醫安全和尊嚴!》的**。在信中他們呼吁:要求依法處理醫院暴力的肇事者、善待醫院暴力事件中的受害者、要求推行全國的醫院暴力零容忍運動等。這次活動得到了全國三千余醫護人員的聯名聯署,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但是在前行的道路還是很長……
小偉(化名),浙江某三甲醫院頜面外科醫生,工作第二年。
講起醫患之間的**,小偉非常地氣憤,說雖然自身經歷的醫患**不多,但是工作以來聽說了很多的醫患矛盾,哈醫大的王浩事件,王云杰事件等一次次沖擊他的學醫信念。小偉說他今年自己也幫忙學校進行醫學生的招生,這兩年來非常難招,好生源流失嚴重,本科畢業生轉行的也很多。最后問到有沒有后悔學醫時,小偉毫不猶豫地說后悔,現在的他對前途有些迷茫,可能會轉行。
楊遠帆,北京協和醫學院2006級學生,今年畢業。
小楊說他2013年他聽到了很多媒體很多關于醫患關系的報道,印象最深刻的是溫嶺事件。談及自身實習,也經歷過一些醫患**,最嚴重的一次是某科室病人家屬叫來醫鬧將醫生堵在門口。但醫患關系大多數還是和諧的。他沒有后悔自己選擇醫學這條道路,他很喜歡醫學,將來決定選擇神經外科。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會努力地將心比心。
小天(男),浙江某縣級二甲醫院呼吸內科醫生,工作第二年。
小天說工作以后聽說過很多的醫患矛盾,自己的病人有時也會無理無腦,最夸張的一次幾個病人喝醉酒了把放射科給砸了,不過大多數病人還是通情達理的,小天說自己有些后悔學醫,不過還是會先做著,不會改行,期待將來會有所改變。
陶葉婷:上海新華醫院內科醫生,住院規范化培訓第一年。
小陶說工作以來經歷過的醫患關系最嚴重的是吵鬧吧,醫患溫情關系也有,不過也是比較少。她沒有后悔學醫,她覺得醫患之間的溝通很重要,其實很多的**都能夠避免的。
趙慶華:男,醫學博士,上海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2013年是趙醫生工作的第七年,趙醫生說去年一年在網絡上聽說過很多的醫患**,不過就自己而言,經歷的較少,很高興的是還收到過病人的表揚信。在他看來可能兒科、急診科的矛盾會多一些。當問到是否后悔學醫時,趙醫生笑了,他說沒有的事。他希望的是我們每位醫患都能夠客觀看待每個事情,尋求改變。
汪慧,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的副主任醫師,從醫28年。
汪醫生說去年沒有經歷過醫患**,只有一些正常的小鬧,沒有像媒體描述地那么嚴重。從醫這么久,去想是否后悔這個問題已經沒有意義。王醫生的女兒也是學醫的,她說當初其實挺反對的,倒不是因為醫患關系,而是覺得學醫太苦了,不過最終還是尊重女兒的選擇。
除了上面的八名醫學從業者,我也陸陸續續采訪了其他一些醫生、護士、醫學生等。綜合大家的意見,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醫患之間的矛盾沖突有,但是少數的,極端好和極端壞的病人是很少的,大多數病人就是尋常問診和治病。
二、不同科室和不同醫院的醫患**相差很大,兒科、急診科等因為科室的特殊性可能**會相對多一點。
三、醫患之間的矛盾對醫生從業者影響最大的是剛開始工作的醫生,因為初入行業的經濟、家庭等各方面壓力,可能會對從醫信念產生動搖。
這兒就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2013年原本并不普遍的醫患**會讓人感覺無處不在呢?這很大程度就是拜我們媒體所賜。當問及大多數醫生以及身邊的朋友,為什么會覺得醫患關系這么嚴重時,他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網上看到的啊。”
從2011年的“八毛門”的事件到去年“保溫箱烤焦嬰兒”,部分媒體和網友充分發揮了“唯恐天下不亂”的精神,將標題黨進行到底,努力地激發廣大毫無醫學常識的普通市民的仇醫情緒。就在剛剛過去的十二月,網上在紛紛擾擾地傳播鄭州一名10歲女孩在河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做闌尾炎切除手術時子宮一并被切,但經核實,該消息也是失實的。
2013年,網絡進一步如火如荼地發展,微博的普及,微信的開始,傳媒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現代的網絡傳播環境很容易使大眾受到“沉默的螺旋”影響,并對網絡極端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只要注意一下論壇里那些對醫護人員誅筆伐的帖子,我們就會發現,一開始總是一兩個人發出“醫生很壞”的評論,繼而有人回帖,有贊成,有反對,若反對之聲較少,就會瞬間淹沒在一大片贊同聲中,隨后跟帖的人越來越多,且“贊同”的意見越來越統一,最終演變成眾口一詞,“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你或許會說,醫生也可以上網反駁啊?醫生也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啊?但是“真正的醫生,白天忙了一整天,晚上有時間不會再網上***,有時間寧愿多休息一會陪陪家人,或者看看最新醫學進展,學術會議討論。他們可能悲憤,但是他們第二天還是一如既往的要迎接新的病人,實現他們的醫學誓言和夢想。 而社會上對他們的恨,嘲弄愈演愈烈。 ”注1
雖然醫患之間的矛盾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普遍,但是 2013年的一些嚴重的醫患沖突仍然刺痛我們的心,9月23日,湖南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三護士被打成重傷,10月25日,浙江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3名醫生被前患者襲擊,造成1死2傷……
讓我們稍有心安的是12月份,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央綜治辦、**部、司法部等11個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維護醫療秩序打擊涉醫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方案》,自2013年12月起開展為期1年的專項行動,效果正在慢慢凸顯。
在新的2014年,我們仍然期待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繼續深化,我們仍然期待有良知的媒體的客觀報道,我們仍然期待公共醫學素養的普及,我們仍然期待醫學人文教育的深化,我們仍然期待一個安全合理的就醫環境。在社會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醫患關系被無限放大的現實條件下,我們仍然期待能夠堅持最初的夢想,奔走在行醫的道路。
這張去年在網絡很流傳的一張照片,蘇格蘭醫生梅藤更查房時與中國小患者行禮,一老一小,一醫一患相敬相親。這一溫馨場景表達了患者把健康乃至生命都托付給醫生的感激,也體現了醫生對病人尊重和關愛。醫患之間共同的敵人是病患,他們永遠不應該是對立面。一百多年前的他們讓我們陷入深思。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