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于11月1日《美國精神病學雜志》的研究向我們展示了妊娠期間所發生的某些生理變化,正是這些變化削弱了針對雙相障礙女性患者的藥物療效,進而造成復發。
本項研究揭示了拉莫三嗪這一常用心境穩定劑在妊娠期女性患者血液中濃度的下降。研究中,隨著血藥濃度的下降,大約一半女性患者的抑郁癥狀有所加重。藥物濃度的下降則要歸咎于妊娠期代謝水平的提高。
具體來看,研究所招募的準母親在妊娠過程中始終服用拉莫三嗪,劑量為100-300mg/d。研究者在妊娠期及產后的不同階段測定了其拉莫三嗪的血藥濃度。研究人員發現,妊娠期內孕婦血藥濃度與服藥劑量的比值低于產后,有3人服用拉莫三嗪的劑量較前提高50mg/d。
與妊娠期相比,產后母親的血藥濃度改變范圍甚大,從減少30%到增加640%不等。與妊娠基線水平相比,產后拉莫三嗪的血藥濃度與服藥劑量比值升高402%。與妊娠期7-9個月時相比,產后5周拉莫三嗪血藥濃度平均升高了154%。拉莫三嗪血藥濃度升高最迅猛的時段發生在產后1.5周。
“作為對抑郁癥狀惡化的回應,醫生提高了藥物劑量,”研究第一作者、美國西北大學的Crystal Clark博士指出,“為了維持血藥濃度穩定,我們需要優化調整藥物劑量。”
當雙相障礙女性患者懷孕時,她和她的醫生往往難以意識到,她的藥物需要進行適當調整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病情復發,而關于此時藥物用量方面的信息更少。而與躁狂相比,抑郁更容易于妊娠期復發。“胎兒是否安全,這是個問題,”Clark指出,“許多存在抑郁癥狀的準母親往往難以很好地照顧自己,進而導致營養狀況低下、對產前照料依從性的下降以及自我隔離。上述狀況與早產、低體重兒及其他不良預后相關。”
事實上,全美大約有4,400,000名女性罹患雙相障礙,其中育齡期女性的發病率最高。本項研究有助于醫師了解如何增加妊娠期患者的藥物劑量,并在分娩后降低它以減小毒性。研究同時提供了針對雙相障礙妊娠期患者的用藥指導。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精神障礙。證據顯示,精神科住院部...[詳細]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擴展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