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為特征,由胰島素分泌缺乏或功能障礙導致糖代謝紊亂引起的代謝性疾病。目前世界上成人糖尿病患者約3.46億,預計2030年,糖尿病發病人數將達到40億。我國糖尿病發病自2000年以來,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如今,每天都有約16000人成為糖尿病患者,有約3000人死于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種并發癥。
近期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以2010年的一個具有全國代表性的成年人樣本為基礎,報道了中國成年人糖尿病發病率情況,指出成年人有近12%患有糖尿病,而前期轉化患病率可以達到大約50%。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4日著名的醫學期刊JAMA雜志上。2010年,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聯合開展了中國慢病監測及糖尿病專題調查。
這一項目在全國疾病監測系統的161個監測縣(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農二師開展,采用嚴格的多階段隨機抽樣設計和質量控制措施,收集了98658人的慢性病主要危險因素、主要慢性病患病及其控制等信息,并且全部調查對象均進行了空腹血糖、服糖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和血脂等生化指標檢測。從中研究人員發現成年人群的糖尿病總體發病率估計為11.6%;男性為12.1%,女性為11.0%,新檢測到的糖尿病發病率估計為8.1%。
男性和女性城市居民的糖尿病發病率都要高于農村男性和女性居民的發病率。此外,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發生率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不到50歲的男子有著較高的發病率,而超過60歲的女性也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另外,糖尿病的發病率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加,并在體重超重及患有肥胖癥的人群中有所增加。據估計成年人的前期轉化糖尿病發病率為50.1%:男性為52.1%,女性為48.1%。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有著略高的前驅發病率,尤其是男性。
此外,前驅糖尿病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在超重及肥胖的人群中有著更高的發病率。調查資料同時還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吸煙、過量飲酒、不合理膳食和身體活動不足等行為危險因素普遍存在,超重與肥胖、血壓升高、糖耐量受損等生物因素近10年迅速升高,如果這些危險因素不能有效加以控制,未來我國居民糖尿病患者將會急劇上升。同時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還就該研究配發的一篇評論性文章,指出糖尿病因其在遺傳學、圍產期、生活方式、環境等多種因素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而變成了針對社會和醫療衛生的一項挑戰。
快速的現代化導致了產生肥胖的環境,其特征為食物豐富、身體缺乏運動及社會心理應激。關于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近期來自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TXNIP的蛋白質控制了β細胞生成胰島素的能力。也就是說在1型和2型糖尿病中TXNIP推動了β細胞死亡,它借助于一種從未見過的機制發揮作用,還促進了第二種主要的糖尿病機制:減少β細胞生成胰島素。
研究發現,microRNA-204響應TXNIP信號,干擾了已知開啟胰島素基因的一個轉錄因子MAFA。這并不是第一個microRNA影響轉錄因子的例子,但卻是第一次證實一個轉錄因子對于人類胰島素基因表達至關重要。總而言之,研究證據證實了存在一種從前未知的TXNIP/miR-204/MAFA信號通路,其下調了胰島素生成,推動了糖尿病。(本醫學資訊來自:醫學論壇網)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