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糖尿病的中醫認識及個人體會
2018-12-05 19:20
閱讀:4164
來源:愛愛醫
作者:韓松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西醫學的糖尿病在中醫上稱之為消渴,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主要癥狀是多飲、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
西醫學的糖尿病在中醫上稱之為消渴,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主要癥狀是多飲、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目前臨床上降血糖藥物西藥較多,但是臨床遇見很多患者,口服西藥劑量增加,品種不斷增多,血糖仍難以控制,所以我認為影響血糖水平的還有個人的氣血陰陽水平,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體質因素;下面把對糖尿病的中醫認識及個人體會歸納如下:
1.中醫把糖尿病分為上、中、下三消 渴而多飲為上消,主要表現為肺熱津傷,常用藥物有黃連末、天花粉末、人乳汁、藕汁、姜汁、生地黃汁、蜂蜜等;消谷善饑為中消,主要表現為胃熱熾盛和氣陰虧虛,常用藥物有石膏、知母、熟地黃、人參、茯苓、白術、葛根、藿香;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主要表現為腎陰虧虛和陰陽兩虛,常用藥物有熟地黃、山萸肉、山藥、附子、桂枝;
2.發病機制以腎為根本 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主藏精。腎陰虧虛則虛火內生,上燔心肺則煩渴多飲,中灼脾胃則胃熱消谷。腎失濡養,開闔固攝失權,則水谷精微直趨下泄,隨小便而排出體外,故尿多甜味。
3.治療上重視活血化瘀 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易發生腦梗死,臨床上經常見到糖尿病患者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所以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三七、蒲黃、丹參、川芎、郁金、紅花等,可增加治療效果,有效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個人體會 臨床上治療糖尿病不能單純的以西藥為主導,糖尿病患者多痰濕、濕熱、氣滯、血瘀,病程較長的患者還會出現很多并發癥,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認為病因在于氣陰兩虛燥熱;所以中醫通過調節人體的氣血陰陽,個體化治療,根據患者不同體質,制定不同治療方案,從而改善患者體質,從根本上改善患者血糖高的問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就單純降低血糖而言,西藥可以迅速見效,但是在改善糖尿病癥狀、防止并發癥出現、長期治療方面,中醫顯得更有優勢。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