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氣,中醫里的特別疾病名詞,指因情志不遂,肝氣瘀滯,痰氣互結,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時發時止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臨床以咽喉中有異常感覺,但不影響進食為特征。中醫常常辯證為肝病或者咽部及精神類疾病,也就是現代醫學中的神經官能癥,以咽部不適為多見。古代醫家對梅核氣早有認識,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就對該病證進行了記載,其曰:“心脈大甚為喉吤。”即言喉中有異物梗阻。該篇又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中醫從“痰”邪入手,認為其病機多為氣滯痰凝所致,在臨床上,較多患者因生氣后出現此種癥狀,以梅核氣治之,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今把經驗總結如下:
一、病因病機
梅核氣的病因,其病因病機主要是情志所傷,肝氣郁結,橫逆于胃,胃失和降,聚濕生痰,肝胃之氣失其疏泄和降而上逆,痰隨氣升,痰凝氣滯于咽喉而發病。也有患者飲食不節,平時思慮過度而上脾土,肝木克脾土,造成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濕生痰,痰濕阻滯,土壅木郁,痰氣循經上逆,交阻于咽喉而發病者。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患者常常壓力大,思慮的事情過多,造成氣痰凝結,肝脾失調為發病之本,氣滯痰凝咽喉為其病機關鍵。
二、辨證論治
梅核氣的本質是氣滯痰凝而引起,辨治時,我們首先要分清是實證還是虛實夾雜。痰氣互結證,多見于患者自訴咽中異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時作噯氣、呃逆、惡心、泛泛欲吐,胸脘脹滿。我們可以選擇半夏厚樸湯加減來治療,肝郁氣滯證多見患者咽中梗阻感,噯氣頻頻,或作呃逆,脅下脹悶,噯氣后稍舒,常選擇逍遙散加減或者柴胡疏肝丸來治療。心脾兩虛證的患者咽中異物感,不思飲食,口中無味,面白神疲,少氣懶言,或時時悲傷欲哭,夜寐不實,易驚醒或惶恐不安,小便清長,大便溏薄,治療上常用歸脾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關于梅核氣的治療總體上是以疏肝理氣化痰為主,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變化,隨癥加減一些保胃養陰之品。
三、注意事項
第一,梅核氣的治療一定要顧護脾胃,如果因為苦寒藥物損傷脾胃;
第二 梅核氣的治療要首先常規檢查排除患者器質性病變的可能。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